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55《土地神学》阅读整理与反思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55《土地神学》阅读整理与反思
撰稿:林谦谦


书本简介

《土地神学——从圣经信仰看土地的赏赐、应许和挑战》由美国著名的旧约学者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所著,于2016年7月出版,至今已达9刷。

10多年前我曾听过旧约教授吴仲诚博士,关于「古代希伯来人的土地」的专题讲座,启发了我对旧约神学与考古粗浅的领悟。第一眼看到《土地神学》这本书,既像神学探讨,又像圣经考古,完全击中我的兴趣、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对此书可说是充满期待。

书本概要

作者布鲁格曼按照圣经历史的脉络来探讨「土地」这一神学主题,虽是探究神学的书籍,但在作者的行文之中也不乏浓厚的文学气息,使得圣经中的古旧历史,经过作者细致而生动的描绘,如此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认为世世代代的人们与神的相会之处,并非在漂浮的高空,乃是在能扎根的土地上。上帝的引导并非虚幻缥缈,而是人类可以深刻触及的。从上帝的创造开始、从上帝的呼召开始,人与上帝与土地,三者之间的联系便密不可分。这样的观念贯穿了全书的论述。

世界的土地

作者以「土地」这个视角来看待圣经的神学思想、看待希伯来人历史以及当代人类的社会现象。我们看见一个有根与无根的循环,表现出历世历代人们与上帝的关系,将直接反映在人们对待土地的方式。而人类汲汲营营希望占有土地,却经历一再地失去,土地从来不曾归属于他们,上帝的应许亦似乎尚未真正实现。

从无到有

上帝用口中的话为人类开启一段新的历史,不是曾经的失去与被逐,而是带着应许的企盼。这样的新历史,从圣经记载的初期就展开了,也成为了全本圣经所关注的主题。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共同反映了人处在旧历史和新历史之间的调适过程,不断在跌倒和怀疑中挣扎,但上帝应许的分量却绝不被削弱。以色列人在约瑟时期,漂流到前往应许地的其中一个中途站埃及,他们的信心表示,有一天他们还要回到上帝应许的那地。

埃及与旷野的对比呈现一种反合性,以色列人在某片物资丰饶的土地上肚腹得饱,最终的结局却是被奴役、遭摧毁,然而当他们离开土地流浪旷野时,看似居无定所,却因上帝丰富的供应而得生命的饱足,且一无所缺。而以色列人要在这段没有土地的经验中学习,土地的意义是上帝所赋予的,因此他们要认识并完全信靠这位赐恩的主,即使在蛮荒之地,他们仍能经历每一天的神迹。

走了四十年的旷野路,以色列人终于来到应许之地的边界。他们首先要知道那将得为业之地已有他们所需的一切,这些恩典并非靠一己之力取得,乃是上帝完全的赠予。他们需要警醒于各样的试探,免得在丰富之中心高气傲,自以为能够掌控一切而将上帝遗忘。他们要坚守进入土地的使命,即摒除一切偶像、遵守安息日,以及关顾没有土地却与他们同是承受盟约之人。最后,他们要相信,虽然领受应许的途中会经过仇敌吼叫之地,但那颁布应许且独自引导的上帝,必为他们创始成终。

从有到无

以色列人在承受上帝的礼物之后,从士师时代到王权制度,从听命于上帝的吩咐到遗忘圣言自行做主,他们很快地再次经历失去。圣经中有好几段以色列君王与百姓「遗忘」的历史。大卫曾一时採用了列国的管理模式,致使刀剑的咒诅临到。及至所罗门统治时代,上帝所定的君王标准已然完全变质,他藐视圣言的态度使得土地最终遭到侵略和瓜分。

从拿伯和亚哈的事件可以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看待土地的信念,前者视之为立约的产业,后者则视之为可凭人意夺取之物。先知以利亚和阿摩司均一再告诫,忽视应许之人,等待他的唯有失去。先知何西阿则从婚姻的背叛来描述以色列的罪状和后果。先知耶利米亦对生活在安逸、顺遂中的以色列百姓大声疾呼,报告他们因拒绝上帝而即将被掳的消息。君王在义与权势之间、以色列在忠信与享乐之间都做了错误的选择,致使土地被玷污、恩约被破坏。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新的历史与盼望

一切都已消逝,过去的历史已经终止,就在最混沌绝望之际,新事才要开始。上帝要透过以色列的被掳开启新的历史篇章,一如当年呼召亚伯拉罕从旧有和无望中分别出来一样。这是新的创造之工,完全出自上帝之手,祂重新颁下圣约、建立土地、恢复新心与新灵。以色列终将回归,以耶和华为上帝,并在那里得着安慰。

回归的以色列从往日的错误中学习如何保有这片土地,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领导下,他们做了几项改革,包括宣誓效忠律法、禁止异族通婚、谨守安息日与禧年,以及向耶和华献祭,将土地的主权交还于上帝。

然而,他们再次被希腊帝国占领,希腊化思想渗透到犹太文化的各个层面,冲击着他们的信仰。于是各时期的反抗运动和思潮在耶路撒冷这片土地上不断衍生,其中天启文学作为「守旧」的以色列群体继续等待的盼望,他们坚信上帝总有一天将要介入,并为他们夺回、复兴这地。

以色列的历史告诉我们,攫取者引致失去、等待者必将承受应许。而土地的观念来到新约,可从耶稣身上看见最明朗的诠释,其属灵意涵亦藉由国度、复活、安慰、安息等主题来表达,也是福音的核心概念。使徒邀请新约信徒成为基督门徒,同为后嗣、同蒙应许,共同在无有中展望新的土地。

土地的深意

这里谈到了女人与土地、性与经济、丰产与公义的紧密关系。作者观察到圣经常以婚姻作为人类与土地关系的隐喻。人类对土地的剥削正如男人对女人的随性使用,完全违背上帝古老的盟约设定。作者归纳出圈地、贪婪和玷污三大概念来解释土地被滥用的现象。上帝透过先知们表明了心意,祂势必介入进行审判,因此人们必须悔改,重新对土地实施关注、照料、怜爱、珍惜。

最后,作者认为,从「土地」的观点来进行圣经诠释,能帮助我们修正空间/时间、自然/历史的二元对立,也避免过度将以色列历史「属灵化」,因上帝不仅在历史中掌权,也在地域上掌权。人在信仰中的责任不是个人的,乃是关乎世代和群体。作者盼望能用土地的视角,针对当代议题展开对话。「土地神学」需要继续被重视,人类要知道自己在承受礼物的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更要被提醒关于自己与上帝、自己与土地的关系。

个人反思

在我慢慢阅读和吸收本书信息的过程中,我一直尝试抓寻作者的思想脉络,也发现自己常在作者对「土地」所下的两种诠释之间来回摆荡。有时他似乎就在讲述我们脚下所踩踏的那片地,有时又似乎广义地谈论到世界上能让人追求与享受的物质。或许就如作者一开始的提醒,两种定义无法予以分割,但不能分割的理由,作者并没有更多着墨。

书本的最后几个篇章,作者将「土地」的意涵再作延伸,其延伸之后的意义,我认为本质上与第一章的定义有所不同。于是我尝试将前后两类「土地」进行划分,即土地的物质层面与属灵层面。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土地」的物质层面

作者把能满足人心之物都包含在「土地」的概念中,我想,关于土地,必定有着一些非常根本的元素,能与世上的其他物质紧紧相联。事实上,要将物质世界进行分类,这工作之艰巨几乎是不可能。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差距就如天壤之别,包括具体的自然界中的万物,或抽象的人们的各样心理追求,例如自尊、成就感、安全感等等。物质世界既然如此不同,究竟是什么理由,作者把它们共同归纳为「土地」呢?将土地和各样物质串联在一起的相同特质到底是什么?我试着分析,对此作了一些结论。

首先,我认为将不同物质归纳为「土地」的原因,简单来说,因为土地是人类生活中所接触的最大可见物质,人们在土地上建立地盘、建立归属、建立其他各样生活元素。而土地与其他物质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的不定性,即作者所说的「偶然性」。基于这种特性,人们虽极度需要它们,却也不能绝对依赖它们。人们在获得它们的同时,必须要有「它们曾经属于别人,未来也必然归他人所有,如今我拥有并非理所当然」的心理建设,这就是土地。再者,我认为作者提到,包含在「土地」范围中的物质,是属于中性,甚至偏于正面的。那是能够回应人的需求,让人体验到生活满足和幸福的事物,因此,它们作为「礼物」存在于这世界,是上帝所创造并赐予的。

申命记11章13-15节,上帝清楚表明若以色列人遵行祂的话,祂将按时降下春雨秋雨,并使这地经历五谷丰登的富足。但因着人的骄傲、悖逆,这应许之地也确实遭遇了多次饥荒和毁坏。事实上,万福都从上帝而来。自先祖亚伯拉罕开始,到以色列人在旷野,他们都过着没有土地的日子,但仍因上帝的施恩而一无所缺。因此土地之于人类,它可以作为与上帝交通的媒介、一个接收上帝恩福的器皿,更是叫人依靠上帝的提醒,相反的,土地绝非人生命的根基和盼望。

「土地」的属灵层面

没错,世界的土地是上帝祝福的记号,但更重要的,它也是指向复活、救恩、永生,以及将来新天新地的预表。就像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企盼进入迦南的应许成就,我们这些在世界漂流的客旅,同样因着耶稣的得胜,得以「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应许之地。这在意涵上与物质层面相同,它依旧是上帝的礼物和赐福,然而不同的是,这里描绘的「土地」成为了永恒的存在,当中有上帝亲自与人同住。这土地不再带着偶然性,乃是世世代代、永永远远,被赐予人类且不再收回。这才是上帝最终将成就的应许。

对「土地」的反思

作者土地的概念像一条细绳,把新旧约当中上帝应许的元素串在了一起。上帝隐晦的计划已透过每个世代的事迹展开,逐渐向世人显明。在新约中耶稣针对土地劝勉门徒要「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就能在今世得百倍,在来世得永生。

我想到每一个世代(包括我自己),总会错误地紧抓着想要的生活、关系及钱财,难道上帝不会像当初管教以色列一样管教我们吗?会的,而管教的目的是要把人们被物质蒙蔽的双眼打开,叫人重新学习审视灵性的需要。「土地神学」就像一个警醒,教导我们正确的顺序以及那测不透的反合性——放手方能得着。不是靠自己紧抓着什么事物,乃是注目于那能降灾也能赐福的上帝。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55《土地神学》阅读整理与反思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