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54 耶稣证明了什么?探讨路加福音24章36-49节的写作用意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54  耶稣证明了什么?探讨路加福音24章36-49节的写作用意
撰稿:林谦谦


壹、引言

有一个独自在异地打工的女性,名叫佳佳。她几年来努力赚钱,终于有能力买下一个二房式单位,可以从与四个室友合租的小房搬离,迁到距离公司更靠近、交通更便利、生活机能更齐全的地方。就在佳佳搬家当天,她预约的搬家公司在晚上7点准时抵达她的租屋处,替她把装了各样物品的箱子、用具一一抬到货车上,最后,佳佳自己也上了货车的副驾驶座,准备前往新的地点,展开新的生活。虽然佳佳打包、收拾,一整天下来已经非常疲惫,虽然抵达目的地之后还有很多事务需要整顿,但她依然抱着许多期待,希望在未来的生活空间迎接新的际遇。

就在这段前往新居的路途中,佳佳几度在货车上打盹,迷迷糊糊中突然发现,协助搬家的货车司机并没有按照导航的指示驾驶,而是拐进了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佳佳当场惊醒,惊惶地询问司机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线,只见司机淡淡地应了一句:“这是捷径,比较靠近目的地”,但她一点也不相信这个理由,脑海中想起曾经听过的那些劫财劫色的社会案件,再看看货车司机神色冷峻,又想到自己几乎手无缚鸡之力,即使发生不测也无法自保,便再也忍不住心中翻涌的恐惧,尖声大叫起来,不断喊着:“司机停车!司机停车!再不停车我就报警!”。可想而知,佳佳的反应激怒了司机,他非但不理会佳佳突如其来的指示,在不耐烦的情绪中,他还将油门踩得更深、把车开得更快。最后,司机突然听见“嘣”的一声,转头一看,佳佳已经从副驾驶座上消失,她跳车了。

这个事件在当地引起关注。在警方的调查下,得知这位货车司机确实只想抄近路,以便赶得上当晚9点半的最后一单生意,之后还要赶回家照顾病重的老父亲,并没有行凶的意图。至于佳佳,她因跳车而肋骨断裂、脏器受损、受了重伤,但多亏司机即时呼叫救护车,她的性命至少得以保住。

这样的事件让我深刻感觉到,“恐惧”虽是无形的,却有足够的力量扭曲现实、建构灾难性的画面、破坏人理性判断的能力,继而产生更糟糕的结果。但恐惧的感受却不一定是无中生有,而很可能是来自我们平日接收的讯息以及生活中的见闻,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佳佳正是因为想起了她看过的新闻报导,害怕不幸的事也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才吓得跳车自保。同样地,在路加福音24章36-43节中,也有一群内心充满恐惧的门徒。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耶稣进到他们当中,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恐惧和疑惑?事实上,耶稣的显现并非第一次,门徒们早已陆续听见妇女们的消息,以及以马忤斯路上两个门徒的经历,提及耶稣已经复活。那么,门徒是如何看待这些消息的?他们的恐惧又如何说明他们所处的背景与环境?耶稣的做法在哪些层面上安抚了门徒,并消除他们的疑虑?而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路加福音的作者,又在这段经文中传达了哪些讯息?

事实上新约四卷福音书都用了不同方式来呈现人们对耶稣复活的质疑,但路加福音的作者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注,从他的写作中流露出来,显然他致力要透过文本与时代进行互动,并与那些质疑教会教导的声浪来对话。[1]这样的写作特色使我好奇,作者写作的对象具有怎样文化背景。路加福音的序言说:“提阿非罗大人啊……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1:3-4)作者确实擅于透过严谨的考察和资料收集,对事件进行报导,有强烈的历史书写风格。[2]在史料撰写的同时,他也藉此回应提阿非罗(以及当时更广大读者)的需要——使其确知福音的真理和应许。[3]既然如此,提阿非罗以及读者群所处的文化背景,便对路加福音的写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他们与耶稣的门徒一样,身在类似的形势和境况当中。门徒的处境便反映了读者的处境;门徒的怀疑亦反映了读者的怀疑。因而我们若能了解那样的时代环境,便能体会门徒的经历,以及掌握经文的信息。

仔细阅读路加福音24章36-43节这段经文,将会发现门徒们一句话都没有说出口,却在耶稣的行动中有了非常明显的情感变化。他们从一开始“惊慌害怕”(路24:37),到过程中“喜得不敢信,並且希奇”(路24:41),及至最后耶稣升天时,他们“大大地欢喜”(路24:52)。显然,在死人复活的事情上,门徒们有些思维被突破、有些观念被建立。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究竟原本困住他们的旧思维、旧框架为何,以及这些框架透過哪些方式被拆解,之后门徒和读者们对耶稣基督及这个信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知。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贰、“死人复活”的旧框架

公元第一世纪的犹太世界,无疑与希罗世界紧密交织在一起。以下将会分析当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处境,如何影响门徒对“复活”的看法。

一、犹太人内部的辩论

我认为当时犹太群体本身,对复活以及死后状态的理解,为门徒带来了最深刻的影响。回顾路加福音20章27-40节,记载撒都该人向来否认有复活一事,并且还亲自挑战耶稣,企图透过婚姻立嗣的事情来讽刺复活观念的荒谬性。[4]就在对峙的过程中,耶稣除了说到复活以后婚姻的不适用之外,也提及复活者的特性——与天使一样,不再经历死亡。接着耶稣以摩西的话来举证属神的人死后将会复活的事,指出若把神看作死人的神,才是荒诞无稽的。在撒都该人被反驳得无言以对之时,会中的几个文士起来称赞耶稣的机智。那几个文士应是撒都该人以外的党派成员,多数就是法利赛人。[5]这段叙事显示出撒都该人与法利赛人关系上的张力,或至少是在复活观念上的冲突。因此法利赛人赞许耶稣,更多是因耶稣的解答狠狠打脸了他们所轻视的撒都该人。

另一个类似的情况记载在使徒行传23章6-10节,死人复活的论调引起了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双方激烈的争论,甚至夹在其中的保罗几乎被他们扯碎。经文说:“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徒23:8-9)这节经文引起后世讨论的是,“复活、天使、灵魂”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8节下半句却说法利赛人认为“两样”都有,那么“两样”究竟是哪两样?是指三个概念中的其中两个吗?有学者认为,撒都该人拒绝的是灵魂复活以及天使复活这两件事,但此说法的问题在于,古代犹太人当中并没有这方面的线索和教导,更别提反对的意见了。[6]另外学者David Daube则解释,法利赛人认同“人复活后将作为天使或者灵魂而存在”。[7]不论如何,这段记载能让读者体会到,犹太领袖当中对复活看法有着极大的分裂,且犹太群体中有关复活的语言是相当模糊的。[8]

除了以上两处经文让我们看到明显的争论之外,还有使徒行传4章1-3节提及撒都该人动手捉拿使徒,是因为使徒们传扬死人复活的消息。而5章33-39节则记载一位法利赛人迦玛列,对使徒所传耶稣复活的消息抱持观望和试探的态度。这些都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为读者呈现的画面,也是路加福音24章的门徒所在的世界。

试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耶稣的显现对门徒会是多大的冲击。经文提到他们“惊慌害怕,以为所看见的是魂”(路24:37)。门徒们需要考虑的是,“复活”有可能吗?如果他们采取撒都该人的意见,没有复活、天使或灵魂,那么,那突然出现的会是谁?而如果他们听从法利赛人的看法,人死后将要复活,那么现在这位复活的耶稣,又具有怎样的性质?祂已化身天使、或是邪灵?可见他们实难分辨眼前的对象。

二、希罗的鬼故事

第一世纪犹太人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只是犹太宗教领袖的教导,还包括当时强势的希罗文化。这些来自外邦的世界观充斥在犹太人每天的生活,使他们在坚守犹太信仰的过程中经历莫大挑战,即使顽强对抗也难免被渗透。[9]

经考究,希罗文化中也有许多文学和传说,描绘死人复活后化成不同形式的存在。Deborah Thompson Prince是其中一位学者,把路加福音置于更广泛的希腊背景之下。[10]她将当时希腊民间传说中关于死后的状态,分成四种类型。[11]首先第一种是“无形的游魂”,通常没有实体,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但外形上可能带着它死时的痕迹,例如刀伤或血迹;[12]第二是“归回的尸体”,可以触摸,也可以从事与凡人相同的活动,但它复活的期限通常是很短暂的,或许几分钟到几天不等;[13]第三是“英雄”,生前受到众人爱戴和崇敬,死后虽然灵魂脱离了肉体,但依然能与生者进行身体的接触;[14]第四是“凡人的转化”,这类人没有经历死亡,或至少他们的死亡是有争议的,没有人亲眼见到。更直接地说,就是失踪。他似乎在某个时刻直接被转化成不朽的生命,然后回到人间宣布他的新身份。[15]

另外,学者Israel Munoz Gallarte对五十多个后古典希腊鬼故事进行了分析,针对死后之人的活动特征作出归纳:第一,鬼魂通常会出现在人们有着极大压力的时刻,例如心爱的人过世、战斗爆发之前等等;第二,鬼魂通常选择黄昏到深夜这种静谧的时刻向人显现。第三,鬼魂生前可能认识某位生者,便出现在他们熟悉的场景中。第四,鬼魂要传达某些来自异世界的不为人知的信息,所以出现在某位智者的眼前。[16]在这些故事传说中,鬼魂通常拥有生前的记忆,因此它们突然拜访生者,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满足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为了报复仇家,或是为了把即将到来的危险提醒所在乎的人,它们似乎有很强大的能力,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做成想做的事。[17]Sarah Iles Johnston还提到,希腊文学中将含冤死亡的因素分为早死、未埋葬之死、受暴力而死这三个种类,其中受暴死亡的死者灵魂若没有获得适当安抚,它很可能对生者的身心进行破坏。[18]

其实这些故事与文学作品,都源于希腊文化中将灵与肉二分的二元论的思想[19],但本文先不针对这个观念进行讨论。总而言之,当时代的鬼故事复杂多样、五花八门,对人观及死后状态的说法极其混乱。平日当然可以轻易把这些故事当成无稽之谈,但当门徒真实处于耶稣残酷地被杀害、他们也前途难测、意志力薄弱的节骨眼上,不难想象他们看见耶稣的瞬间,是否也联想到各种鬼怪的传说而不知如何反应。耶稣出来传道短短几年就死于非命,如今难道已经化成怨灵?他们在耶稣受难时纷纷逃命,会不会引起耶稣愤怒进而向他们报复?我想,若没有及时纠正,他们足以被这些疑惑和恐惧压垮。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叁、拆解与建立

现在本文要从门徒的视角抽离,转而探讨耶稣如何回应门徒的恐慌。另一个层面来说,要探讨的是,路加福音的作者如何透过耶稣行动的描写,来回应广大读者的困惑。

从文学的方法论来看,路加福音24章36-49节是一个典型的识别场景(Recognition Scene)。“识别”的意思是,当证实某人真实身份的证据不断累积并达到临界点,那么识别者在新获得的信息中,最初的错误印象将不再持续。[20]如同亚里斯多德说过,叙事文本中的“识别”,是一种由“无知”到“有知”的转变,对场景中的人来说,识别或是带来进一步的情谊,或是导致敌意。[21]耶稣与门徒确实经历了一段戏剧性的识别过程。在门徒们持续的怀疑中,耶稣透过各样方式来显明自己,而门徒在路24:52那欢喜的反应正说明,他们已经认出了耶稣。在这过程中,门徒对耶稣有了更深刻的洞察,甚至他们的关系有了质的突破。[22]那么,耶稣具体做了什么呢?下面,我将耶稣在这场景中的行动拆分成五个步骤:问题的聚焦、身份的表明、复活与肉身的证明、意图的证明,和古老预言的重申。

一开始当耶稣来到门徒当中,他们惊惶不已,以为耶稣是魂。于是第一步,耶稣以两个疑问句开始了祂在门徒面前的自证,“你们为什么不安?为什么怀疑浮现在你们的心?”(路24:38)这是路24章耶稣复活以来,人们接收到的第三个反问句。“反问”是古希腊修辞学的一个技巧,通常为了捍卫或说服人们接受某个观点而使用,提问者会自己提供答案,以强调论点的确定性,且提问者能透过反问来聚焦关键问题,并为该问题辩护。[23]路加福音可说是呈现了非常典雅精湛的希腊风格写作,由此可看出作者接受过希罗修辞、逻辑辩证的专业训练[24],所以在作者希望论证的事情上受到质疑与威胁时,他使用了“反问”这强而有力的修辞技巧。至于作者想要论证的是什么?读者从耶稣的反问看见了方向,并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得到解答。

不等门徒回答,耶稣先伸出他的手和脚作为视觉上的证据,证明他实在是他自己(ἐγώ εἰμι αὐτός)(路24:39)。这是第二个步骤。耶稣还没有证明祂的肉身,而只是用视觉的方式来展示祂的独特人格。[25]耶稣唤醒门徒的记忆,表明祂依旧是从前与门徒一同传道、一同生活的那位,祂曾经说过的话,今天仍然算数;祂过去的性格属性,今天也没有改变。耶稣身份的表明,显示了一种连续性,存在于门徒以前认识的耶稣,以及出现在他们当中的耶稣之间。[26]

第三步骤,才是复活与肉身的证明。耶稣邀请门徒摸一摸祂的手脚,以便强调祂虽然前一刻穿墙而入,却也是血肉之躯。从经文我们看不出门徒是否按照耶稣的指示,去触摸祂的身体,但至此,门徒“以为所看见的是魂”的想法,已经被耶稣的身份和物质性肉身所推翻,只是他们对耶稣的质疑似乎仍然挥之不去。经文用了比较保守的说法:“他们高兴得不能相信”(路24:41)来缓和门徒的失败,实际上,他们固守的思想仍使他们难以领悟耶稣的作为。[27]因此第四步,便是吃鱼。

学者Merrill G. Greene提出了一个较新的论点,为耶稣吃鱼的动作提供另一层涵义。Greene认为作者描写耶稣吃鱼,与当时驱魔的巫术有关。许多文献都记录了鱼在巫术中的地位,且在早期犹太人与希罗文化的驱魔仪式中,鱼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其中一个驱魔的方式就是透过烤鱼燃起的烟,赶跑邪灵和恶魔。[28]Greene提出,路加福音是唯一一卷福音书,将“吃鱼”作为耶稣身体复活的证据,而“赶鬼”又是早期教会持续进行的重要事工,所以除了证实耶稣拥有肉身之外,耶稣透过吃鱼来证明自己并非邪灵,也是路加刻意选择加入的叙事。[29]这段叙述同时说明,耶稣屈尊于民间传统的做法,是对门徒迷信的一种打击,表明门徒尚未预备好走向世界,宣讲耶稣的信息。[30]

Greene的观点仅是推测,我认为除了“耶稣吃鱼与赶鬼事工相关”的说法,有些过度诠释之外,其他见解却不无道理。路加福音的作者对希腊文化如此熟悉,他透过书写反映了当时代的文化处境也不足为奇。再者,耶稣展示手脚并用各种方式来自证,本来都是屈尊、俯就卑微的表达,毕竟作者对门徒的描写,都是迟钝又愚昧,且充满误解的。即使在耶稣升天之后,门徒还是只能呆呆望天,直到天使前来把他们点醒(徒1:10-11),及至五旬节当天圣灵降临,门徒的心才真正被打开,传福音的事工正式开启(徒2:1-13)。所以在第四个步骤,耶稣在门徒眼前吃下烧鱼是在告诉门徒,祂不但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也没有伤害他们的邪恶意图。

在门徒的沉默当中,耶稣径自进入了第五个步骤。正如祂在以马忤斯路上向两个门徒所做的一样,祂在十一个门徒当中也开了一堂旧约解经的课程,指出当中所有与弥赛亚相关的预言,都指向了耶稣自己。经文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路24:44),如此严谨的分类,也说明了旧约经卷没有一处不在为耶稣作见证。[31]如今耶稣的解说并门徒获得光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32],门徒终于明白了福音的真理——“基督必须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24:46-47)

耶稣透过以上方式证明了什么?总的来说,耶稣身份的表明与肉身的展现,反驳了当时代犹太宗教领袖间关于人论的分歧[33]、推翻了希罗鬼怪文学中人死亡后灵肉分离的二元思想[34],确立了基督故事的超越性[35]——若读者把民间的传说与耶稣的复活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耶稣复活的事件没有任何言论可以比拟。那不是形而上毫无根据的辩论,也不是为渲染恐惧情绪而散布的传闻,乃是真真确确发生在时空中的事实。作者在众说纷纭的环境下,宣告了耶稣的复活。死亡不但不会摧毁耶稣的任何特性与应许,反而是被祂所摧毁和胜过。耶稣不但藉着受害进入了荣耀里,祂还真实地活在我们中间,成全了经上的预言。

肆、总结

“死而复生”这件事纵然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却让路加福音中的门徒,以及公元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产生极大的困惑和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他们冲击的来源,也就是他们对复活一事持有的旧框架:犹太宗教领袖间的两大观点,以及希罗鬼怪传说带来的影响。接着本文论述路加福音的作者如何针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将经文路24章36-49节中耶稣的行动划分为五个步骤,即问题的聚焦、身份的表明、复活与肉身的证明、意图的证明,和古老预言的重申,逐一说明这些步骤如何成功地打破旧思想的桎梏。最后本文说明耶稣为门徒建立的新观点——耶稣在肉身中活着是不争的事实,且有圣经作为印证,祂从昔日、到如今、到永远都不改变。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书目:

史特勞斯(Mark L. Strauss)。《福音書與耶穌生平》。蔡蓓、蔣虹嘉譯。美國:麥種,2013。

莫理斯(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路加福音》。潘秋松譯。台北:校園,2010。

德席爾瓦(David A. deSilva)。《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紀榮智、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3。

BIBLIOGRAPHY

Alexander P. Thompson. “The Risen Christ and Ambiguous Afterlife Language: An Examination of πνεύμα in Luke 24:36-43”.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8, No. 4 (2019).

Craig Thomas McMahan. “More than Meets the ‘I’: recognition scenes in The Odyssey and Luke 24”.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35, No. 1 (2008).

Deborah Thompson Prince. “The ‘Ghost’ of Jesus: Luke 24 in Light of Ancient Narratives of Post-Mortem Apparition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29, No. 3 (Mar 2007).

Deborah Thompson Prince. “’Why do you seek the living among the dead?’: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the Lukan resurrection narrativ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5, No. 1 (2016).

Israel Munoz Gallarte. “Luke 24 Reconsidered: The Figure of the Ghost in Post-Classical Greek Literature”. Novum testamentum, Vol. 59, No. 2 (2017).

Joshua L. Mann. “What is opened in Luke 24:45: the mind or the scripture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5, No. 4 (2016).

Merrill G. Greene. “’A Ghost Does Not Have Flesh and Bones’: An Apotropaic Reading of Luke 24:36-43”. Canadian-American Theological Review, Vol. 10, No. 2 (2021).

注脚:

[1] 德席爾瓦(David A. deSilva),《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紀榮智、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3),頁339。

[2] 史特勞斯(Mark L. Strauss),《福音書與耶穌生平》,蔡蓓、蔣虹嘉譯(美國:麥種,2013),頁291。

[3] 德席爾瓦(David A. deSilva),《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紀榮智、李望遠譯,頁335。

[4] 莫理斯(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路加福音》,潘秋松譯(台北:校園,2010),頁342。

[5] 同上,頁345。

[6] Alexander P. Thompson, “The Risen Christ and Ambiguous Afterlife Language: An Examination of πνεύμα in Luke 24:36-43”,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8, No. 4 (2019), p. 825.

[7] 同上。

[8] 同上。

[9] 德席爾瓦(David A. deSilva),《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紀榮智、李望遠譯,頁93。

[10] Israel Munoz Gallarte, “Luke 24 Reconsidered: The Figure of the Ghost in Post-Classical Greek Literature”, Novum testamentum, Vol. 59, No. 2 (2017), p. 133.

[11] Deborah Thompson Prince, “The ‘Ghost’ of Jesus: Luke 24 in Light of Ancient Narratives of Post-Mortem Apparition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29, No. 3 (Mar 2007), p. 289.

[12] 同上,p. 290.

[13] 同上,p. 292.

[14] 同上,p. 293.

[15] 同上,p. 294.

[16] Israel Munoz Gallarte, “Luke 24 Reconsidered: The Figure of the Ghost in Post-Classical Greek Literature”, Novum testamentum, Vol. 59, No. 2 (2017), p. 134-135.

[17] 同上,p. 135.

[18] Merrill G. Greene, “’A Ghost Does Not Have Flesh and Bones’: An Apotropaic Reading of Luke 24:36-43”, Canadian-American Theological Review, Vol. 10, No. 2 (2021), p. 15.

[19] 同上,p. 16.

[20] Craig Thomas McMahan, “More than Meets the ‘I’: recognition scenes in The Odyssey and Luke 24”,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35, No. 1 (2008), p. 93.

[21] 同上,p. 89.

[22] 同上,p. 90.

[23] Deborah Thompson Prince, “’Why do you seek the living among the dead?’: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the Lukan resurrection narrativ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5, No. 1 (2016), p. 124-125.

[24] 德席爾瓦(David A. deSilva),《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紀榮智、李望遠譯,頁340。

[25] Alexander P. Thompson, “The Risen Christ and Ambiguous Afterlife Language: An Examination of πνεύμα in Luke 24:36-43”,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8, No. 4 (2019), p. 821.

[26] 同上,p. 822.

[27] Craig Thomas McMahan, “More than Meets the ‘I’: recognition scenes in The Odyssey and Luke 24”,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35, No. 1 (2008), p. 105.

[28] Merrill G. Greene, “’A Ghost Does Not Have Flesh and Bones’: An Apotropaic Reading of Luke 24:36-43”, Canadian-American Theological Review, Vol. 10, No. 2 (2021), p. 5.

[29] 同上,p. 17.

[30] 同上,p. 19.

[31] 莫理斯(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路加福音》,潘秋松譯,頁403。

[32] Joshua L. Mann, “What is opened in Luke 24:45: the mind or the scripture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5, No. 4 (2016), p. 805.

[33] Alexander P. Thompson, “The Risen Christ and Ambiguous Afterlife Language: An Examination of πνεύμα in Luke 24:36-43”,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38, No. 4 (2019), p. 825.

[34] Israel Munoz Gallarte, “Luke 24 Reconsidered: The Figure of the Ghost in Post-Classical Greek Literature”, Novum testamentum, Vol. 59, No. 2 (2017), p. 145.

[35] Deborah Thompson Prince, “The ‘Ghost’ of Jesus: Luke 24 in Light of Ancient Narratives of Post-Mortem Apparition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29, No. 3 (Mar 2007), p. 297.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54 耶稣证明了什么?探讨路加福音24章36-49节的写作用意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