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39 心向上帝的旅程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327℃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39 心向上帝的旅程
撰稿:楷文


基督教自第五世纪后,开启了“神秘神学”在宗教语境中的使用,为修道院的冥想者和灵修者所推动,他们并非指一些怪异玄妙之神思,乃是上帝隐藏之秘密,需要人透过礼仪、象征与诠释来加以理解,其中重要的是以《圣经》的叙述,最终促使人以心直指向上帝,与上帝相贯通。[1]从而神秘主义即是人主体对上帝神圣在场的种种反映,使得呈现出神学上有不同的模式和范型:直观神、神化、活在基督里、圣言降生于灵魂之中,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定眼凝神效法祂,特别是与神合一。虽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的模式,彼此间却不排斥所反映出共同追求亲历神圣在场的表达方式。而其中以“与神合一”或称“天人合一”,在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基督教各古典派的神秘主义作家喜欢用“天人合一”的表达,突出他们信仰与实践的目标特征。[2]它试图描述一种人与上帝主观经历、具体、直接、美好的认识,这个认识十分直接,故也被称作“与神联合”。[3]不仅如此,他们亦重视分析知识和爱在通往“与神联合”之途中各自的作用,尤其是在十三世纪既隐微又明确地将神秘神学的“与神联合”跟知识和爱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作为中世纪神学主义的重要人物波纳文图拉(Bonaventure),继承“与神联合”和臻至该境界途径的神秘主义神学,这在其名著《心向上帝的旅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将深奥的神秘神学之解析,颇能雅俗共赏,为波纳文图拉对自己神秘体验的一种分析和表白。[4]正因为在他的神秘神学中,以柏拉图-奥古斯丁的神学传统以及个人的宗教背景和灵修经历,贯穿于一生的历程中,就被人誉为“虔诚博士”,后来被封为“六翼天使博士”(Seraphic Doctor)。[5]职是之故,打开波纳文图拉最为重要著作《心向上帝的旅程》,即等于走进中世纪的神秘神学的殿堂,与“虔诚博士”一同遨游于“与神联合”的境界,就让我们踏上这段难忘的心向上帝的旅程吧。      

一、“神秘主义王子”与他的时代[6]

波纳文图拉于一二一七年,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Tuscany)的巴格劳里(Bagnorea),成长在当地颇具名气的医生家庭。在他二十三岁左右进入位于法国巴黎的方济各修会(Franciscans)。[7]方济各修会是十三世纪初所成立,主要的目标是,放弃与变卖一切分予穷人。[8]另外,方济各会是建立全新的修道生活,与本笃修会、熙笃修会及奥古斯丁修会完全不同;就是要修士彻底地效法基督的生活方式——一无所有,也一无所虑。[9]由于修道院不拥有财产,故此修士乃不折不扣地过赤贫的生活,并且竭力克制内心的欲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这种修道精神在十三世纪的欧洲的经济发展、贫富悬殊、有钱人纸醉金迷,教会穷奢极侈的情形,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活,竟然对一般民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很多厌弃教会铺张奢华的模式,渴望返璞归真,使得信仰回复最单纯原始的状态,故此都愿意毅然追随他。之后,他们规定修会的三种弟兄,就是讲道的、祈祷的与服务的。他们强调照顾贫穷人,兴办学校及医院等。他们也注重讲道和教育的工作。此时,不少大城市里纷纷设立大学出现,方济各会就受到极盛的学术研究风气影响,认为读书是奉献和服务的一个形式,于是支持修士读大学,最初注重大学教育的另外目的,是因为它要训练出专门人才以对付异端,并且与其他修道会展开良性竞争。[10]因此,方济各会就支持了波纳文图拉前往巴黎大学进修。作为当时的巴黎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也是思想交汇和论战的集中点,给予了波纳文图拉型塑了不仅有温文尔雅的品格,在思想上亦促使他拥有辩论的精妙、教导的灵巧和定义的精确的方面尤为突出。[11]

在这段期间,因擅长于哲学与神学语汇的分析诠释,他完成了许多圣经注释和中世纪神学家作品的注释,尤其了耗时六年时间的,当时神学生人手一册的教义课本,天主教神学家《彼得·伦巴底“四部语录”注解》,是他最大的一部作品。[12]此外,波纳文图拉在巴黎大学求学中,受神学家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 1200-1280)影响,但波纳文图拉聆听他的讲课,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倾向的立场使得波纳文图拉明确表示,无法接受他的立场和追求他的学术道路。不过,这段经历使得他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了亚里士多德的主义和思想,为以后波纳文图拉与终身为朋友的道明会(Dominicans)修士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4-1274)的学术论证打下基础。[13]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正当波纳文图拉逐渐按照自己所完成的学术成绩,正准备走向大学任教之时,巴黎大学内部却发生一场斗争,致使波纳文图拉的一生路径改变。当时由方济各会和道明会在大学的活动和占据了大学里的神学有三分之一的教席,遭致世俗学者们强烈抵制,于是双方发生激烈的辩战,都以自身团体来争取更多神学教席和享有大学特权。因此,大学教授团也就拒绝来自修道会的波纳文图拉和托马斯的博士头衔,正迫于压力,他们最终离开了大学讲坛。但过了两年后,教皇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erIV)以教廷的直接干预下,修道会最终取得胜利。翌年,波纳文图拉和托马斯同时被授予博士和神学教授的头衔。然而,这荣誉授予波纳文图拉的前八个月,三十六岁的波纳文图拉已成为方济各修会的部门主管升为方济各修会的第七任总会长,这就意味着波纳文图拉无法担任自己的专职教学活动,虽然他将最后近二十年的修道会占据他大部分的精力,可他也时常到大学去布道和演讲,与学界保持相当紧密的联系。也因此缘故,波纳文图拉突出的领导才能服事深得罗马教廷的赏识,在一二六五年教皇克莱门四世(ClementIV)任命于波纳文图拉为约克(York)大主教。但是,波纳文图拉拒绝了。而在这任教皇离世后,继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世(Gregory X)在一二七三年,凭着波纳文图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虔诚的宗教实践,再次任命他为阿尔巴诺(Albano)的红衣主教,因为考虑到教皇邀请他协助在计划中召开的东西方教会的会议,这次他不得不接受了该职位。翌年,这次里昂会议是被看作中世纪以来规模最为盛大的基督教会议,目的是为促进东方希腊教会和西方罗马教会重新联合的会议。在会议中,波纳文图拉作了关于东西教会重新联合的演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温文儒雅的品格深具感染力,受到东方教会的赞赏和尊敬。[14]

但是,这次会议却耗尽了他的精力,在会议达成希腊教会和罗马教会联合后数日,波纳文图拉就突然因病逝世。[15]波纳文图拉一生除了以学问为信仰辩护,虽无心于教会地位的追逐,但出于敬虔的信仰与领导才能,以其纯洁、谦卑、热诚、坚定的品格赢得了同时代的尊敬。尤其是在他担任方济各修会的总会长时,处理修会内部所发生冲突的方式。当时,出于对圣方济各“清贫福音”理解上的差异,在方济各会内部出现了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主张坚持传统的修道院制度,随着修会的扩大和人数增多,需要灵活地适应世俗生活的变化,于是就提倡对修会的制度和章程作出改革,去掉过于苛刻的规则。而另外一种主张正是对这种主张的反弹,坚持方济各的安贫和苦修,强调要像基督和方济各过贫困简朴的生活,严格遵守修会最初的规则。在双方争执之下,矛盾随即而起。作为修会的最高会长,为了能解决修会内部的纷争,波纳文图拉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寻找两方能达成某种平衡的方式。一二五九年,波纳文图拉从法国远行至意大利的圣山避静,希望寻求和平的启示,使得方济各修会获得和平,于是在那里写下了广为流传的灵修名著《心向上帝的旅程》。[16]也正因为其重要的灵修著作,波纳文图拉为十三世纪神秘主义和灵修操练的代表,以至于教皇利奥十三世(LeoⅫ 1810-1903)封他为“神秘主义的王子”。[17]

显然,波纳文图拉作为当时代兴起的经院哲学家的代表人物,这个身份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中,都可称之为神秘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经验他所说的东西,就像个人的经验一样。这就是在经院哲学领域中神秘主义原来所意指的东西。[18]神秘主义即是对经院哲学的体验,它们教条的基础是在于奉献、祈祷、沉思和禁欲实践中与上帝合一。

二、心灵踏上通向上帝的旅程[19]

波纳文图拉在面对教会内冲突时,登灵修圣山静修沉思中,深刻感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如今他以属灵的父亲圣方济各为榜样,艰辛地寻求那和平,在默观中所看见一异象:

现在有翼的撒拉弗,就像钉在十字架救主那样,那六翼所指的乃是有心灵的六个阶段光照,就是人的灵魂由基督耶稣所赐的智慧,欣然逐步上升,直达平安境界或旅程,而且基督徒智慧地爱慕被钉在十字架上者,方才看以踏上这条路,达至和平。这爱曾吞没方济各的心灵,并显明于他的肉体上,在就是至苦受难的标记。因此,只有依靠被钉在十字架上者才能正确地进入上帝之中。[20]

波纳文图拉所看见的异象曾向方济各显现过,以致方济各身上出现了像主耶稣受钉般伤痕的印迹,这特殊经验的异象对于波纳文图拉而言,是以此发展出了个人灵修(神秘)的经验模式。也就是说,他在困境中反映出是一种心灵锻炼,心灵以基督为中心,走在信仰的旅程,心灵如何专注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步步更亲近上帝,最终达至完全与上帝联合的境界。[21]职是之故,波纳文图拉在《心向上帝的旅程》以对上帝和基督的理解为进路,铺开了人的心灵向上帝上升的六个阶段,最终进入波纳文图拉神秘神学的经验:与上帝联合。

上帝是“存在本身”[22]

对于中世纪的思想家来说,上帝是一切问题得以展开的起点,也是人类一切思考和行动的终点。波纳文图拉亦然相同,但是,他指出由于人自身的缺陷和盲目,所看到的和所认识的任何事物东西时常不加考虑就接受。人的眼睛是通过光才看见其他事物,然而人的眼睛却因专注五花八门的东西而看不见光,即使看了也不注意。他以此证明人的只专注于特殊的、普通的存在者,却不注意那超越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本身”,即使“存在本身”首先与我们的心灵相遇,并通过“存在本身”而注意到其他的存在者。但人的心灵依然有昏暗,习惯于观看存在的阴影和可感受的幻想。当人要注视纳最高存在本身的光时,似乎什么也看不见。[23]显然,波纳文图拉认为,人身上的盲点和错误,是因为人沉溺于物质世界,他们认为惟有可见的物质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上帝无非是可见的物质世界中的最高存在者。可是,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解上帝一词真正的涵义,因为人没有能力超越物质可见的世界的影响。[24]而波纳文图拉提出人忽略或被遮蔽,无法理解上帝为“存在本身”,并称它为上帝的首名,主要是宣告神圣本质的一致性,故此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换言之,上帝的核心概念为祂是“自存”的。[25]由于将上帝理解为存在本身,并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创造,即存在本身赋予万物以存在,让万物展现出来得以让人看见。于是,上帝与万物、创作者与受造物之间构成一个新型的关系。受造物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被赋予了存在,他们也就参与到存在中去。显然,上帝是存在本身,祂所表现出的恩典就是在于给出自己,正是一种流溢、倾泻出自己,由此,作为被赋予存在的人,心灵是可以抵达到存在本身。[26]那为何会遮蔽无法达致呢?

因为上帝乃善本身,上帝是善本身是与三位一体联系在一起,因为“善被称作是施与”,故此,至善一定是最能施与者,从而有施与者必然有共同被爱者,这即是存在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的上帝在本体中,彼此为原始的位格都必然是至善的存在,以及施与爱者。从而至善亦必须是最高的通达者,最高的通达者必须是最高的同实体者,最高的同实体者必须是最相似者,最相似者必须是最高同等者和罪同永恒者。显然,三个位格的必然是亲密无间的联系。[27]职是之故,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本质,决定自己为至善者,亦惟有至善者才具备这种施与,从而祂将至善施与受造者,即是将其丰盛的至善予以流散。因此,人要静观和触及上帝,善正是最主要的根基;这也正说明,当人的心眼能举望见那“至善”的,因为祂是慈悲之渊源,流出白白和应分的爱,这是上帝自然和意志相继相融的施舍,及施舍自己为表现万物的“道”,又施舍自己为包罗一切的恩典,人就可以知道“至善”必有最高的自舍。[28]

上帝的最高自舍,即是受钉在十字架之救赎,波纳文图拉指出基督是沉溺在物质中人类惟一的帮助,惟当人透过基督的救恩人性方可获得提升。如此才得以脱离自亚当以后所受的罪行,这罪行阻拦返回内在认识自己和认出永恒真理的上帝之形象,因着基督人能超越眼前世界,心向上帝契合:[29]

“人惟一的途径只在热烈地爱慕那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若非真理已化成了基督的人身,变为我们的梯子,来弥补亚当所毁的第一梯,我们就不能自拔,我们的灵魂就不能完全超越有形世界,而认识自己,和那在自己里面的永恒真理。”

波纳文图拉所谈论基督的舍己,使得人能进入主中享有快乐。基督说:“我是门,凡经由我进来的,必得救,他可以进可以出,并寻得草吃。”人正因为相信祂、渴望祂、爱慕祂,人性的盲点和错误方可重新修复在我们心灵中上帝的形象得以清澈完善。[30]职是之故,这一切显明,上帝以其丰富的爱赠予人心灵中,通过在心灵中对祂十字架的静观和默想,我们可看见上帝,那万有中的万有。[31]而人在默想和静观十字架中,究竟是如何看见上帝的呢。

波纳文图拉强调指出,基督的成为人的救赎后,继而就赐予圣灵上帝浇灌在我们心里,成为人能够明白真理和领悟上帝永恒性的智慧。因此,人的心灵得以这种彻悟豁朗,成为上帝智慧的居所,也成为上帝儿女和朋友,成为元首基督的一部分,同时亦是圣灵的殿,这殿是因着信心而建立,因盼望而兴起,以身心的圣洁,而完全献给上帝。这一切都是由于所赐给人的圣灵,已将基督那最真实的爱,浇灌在人心里。因为没有圣灵,人就不能领悟上帝奥妙,正像人的事,惟有那人的灵才知道,同样地,上帝的事,惟有上帝的灵才能知道。[32]

显然,波纳文图拉所指向,人明白上帝的基本属性,为三位一体的上帝是纯粹的、单一的、绝对的存在、绝对的善、是原始的、永恒的、至纯洁、最现实的、最完满的、最惟一无二的存在。而完全看见这些的人是有福的,正如祂对摩西所说:我将所有的良善显示给你。[33]也就是说,波纳文图拉的思想中,认为人因着自身罪污,已然与上帝相隔,而人如得以认识上帝,纯粹是因上帝无私的赠予,而带来改造拥有上帝形象的人,基于此,人就此踏上通过心灵整个转向上帝的旅程。[34]职是之故,以上帝藉着基督的救赎是人整个旅程中的中心,而人踏上心灵转向上帝的旅程即为基督十字架的旅程。

人的心灵有六种阶段[35]

波纳文图拉描述人的心灵向上帝上升有六个阶段。人的心灵有六种能力,即感觉、想像、理性、智性、悟性、以及心灵的顶峰,即良知的闪现(或称之为良心的豁朗)。这六种能力的描述相应于心灵向上帝上升的六个不同的阶梯,人就通过六个阶梯,能从最底部攀升至最高点,由外部深入到最里面,由暂时抵达永恒。这些植根于人本性中,后为罪恶所扭曲,以后经由上帝的恩典改造,为正义所净化:与人联络的时候,必须努力维持正义;为知识所陶冶:在默想的时候,必须努力追求知道的启悟;为智慧所完美:在静观的时候,必须努力达到智慧的完全。[36]职是之故,作为人要踏入六个阶梯,对上帝的寻求实质,都得避免损坏本性的罪恶,亦必然性地认为靠着人本身无法进入上升的旅程,惟靠上帝恩典和力量,即上帝的主动协助作为步入之开始,而且上帝的救助伴随着那些内心谦虚、热忱和祈祷者,从而显出需要以祈祷为默观之钥匙,敬虔为默观之基底。[37]显然,祈祷的操练在心灵上升的旅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38]

因此,波纳文图拉认为,这个旅途的开始阶段,在流泪谷通过热忱的祈祷向他哀求者,他们生命中皆有上帝的痕迹,于是他油然而生地祈祷主上帝说:主啊!引领我走在你的路上,使我进入你的真理中,使我心愉悦,以便敬畏你的圣名。[39]人需藉由以敬虔的心在祈祷中作为明白上升的起源,然后去神圣的生活,从而通过对真理的注视而集中精神,并通过集中精神而逐步上升。这即是对上帝的认识和对他威严的敬畏中旅程。[40]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第一阶段所引入上帝旅程的是感觉方式。创造主的全能、智慧和仁慈体现在受造物中皆可看见,世界是上帝的痕迹,万物的美丽、宏大、繁多、和谐、秩序、美妙、充足、能力和作用等特性,犹如镜子反映出上帝的神圣能力和至善的证明。[41]因此,一切受造物从本性上都是那永恒智慧的某种模样和肖像,从而万物都具有某些与上帝的相似之处。[42]面对物质世界中,人就仰望物质、暂时的、在人的身外的万物,人便可以了解至属灵的、永恒的、超乎一切万物的上帝。换言之,对可感世界的认识必然将人引向通往上帝的道路上,从静观有形的万物中,认识上帝的能力。[43]因此,波纳文图拉意味深长地说:

不为受造物如此灿烂的光明所照亮的定是瞎子;不被它们如此宏亮的声音所警醒的定是聋子;不因这一切结果而颂扬上帝的定是哑子;不从这些迹象中注意到第一始元的定是傻子。所以,请睁开你的双目,开启你精神的耳朵,松开你的双唇,集中你的心灵,以便在受造的万有中看见、听到、称赞、热爱、尊敬、颂扬、崇拜你的上帝,以免整个世界起来反对你。为了这缘故,世界会攻击那些无知者,但对于明智者,世界乃恩典的材料,它们将能如同先知那样说:主啊!你的作为叫我高兴,我要因你的工作而欢呼。主啊!你的作品是如此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充满了你的丰富。[44]

可见,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上帝既是万物的开端,又是万物的归宿。因此,波纳文图拉语意中表明,上帝为开端和终极(alpha et omega),[45]这是人在生存中通过所感之万物的缘由,正如为了看清上帝的诸本质,存在本身是根本的原始和人逐渐知晓上帝的的其他本质的名称,以至于人在万物中深感是完善而美好的,并非是非功利性的生存形态,而是定位为谦卑和感恩,引人抵达上帝的首要痕迹。[46]

第二阶段是在掌握了把自然界看作是上帝的反映后,在祂的痕迹中静观上帝,因为上帝通过其本质、能力和临在寓于它们中,这是比前者更高的想像方式,通过它,人应在肉体感官进入的一切受造物中去静观上帝,且引向永恒的上帝。[47]波纳文图拉认为,既然世界万物是上帝的痕迹,作为人所拥有的五官感受,所捕捉到印象中的形象,从而在印象中人就发挥想象而达到对对象的认识。因此,在可认识的东西都能产生肖像,这无非清楚地宣称,人在它们中就如同镜子中一样,看见上帝不可见的形象、荣耀的光芒;同样,人就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通过感觉到想象所触及上帝无所不在形象和作为,就衍生出美丽、甘甜、有益而使人快乐,这正通过沿着对真理的想象和捕捉,使得人有坚定能力存在于它里面,这亦拯救人于一切困苦的能力也存在它们里面。显然,可清楚地看出,物质世界或可感世界的一切受造物,它们的痕迹、肖像和图景,是神圣赐予的前提和信号,通过它们使得人明白在上帝里面才有本源的和真实的快乐,并且所这快乐无不在引导我们寻求上帝。[48]换言之,藉着世界万物的现象人可以直接得以见到上帝的实质、权力和临置。世界万物经过人的五官的功能逐次地认识、欣赏和想象后映入内在的灵魂之中,而映入灵魂之中的是一种印象,此印象与美丽、甘甜和有益结合,目的是乃引领人归向至美、至原始的上帝本源。[49]职是之故,波纳文图拉面对已经处于默观和欣赏世界的人,发出暮鼓晨钟般声音:

隐秘的上帝,藉着受造物而为这受造的世界所理解。因此,谁如不愿从黑暗转向上帝的神秘光明中,不愿在万有中注意、认识、颂扬、热爱上帝,那么他就是不可原谅的。通过使我们由黑暗转向神奇光明中的我主耶稣基督,我们感谢上帝。当我们从在外在的被赐予的光明进入我们的心灵之镜,那儿闪耀着神圣,我们就准备好了进入纳更为隐秘的地方。[50]

进入第三阶段的理性,即是藉由外在上帝创造的万物看见上帝的本质阶段后,就踏入人里面有上帝形象照耀其中的心灵。在此,波纳文图拉遵循奥古斯丁的传统模式,认为人的灵魂中拥有记忆、领悟和意志的三种力量的效用,亦是构成了上帝三位一体的本性反映。由此,人不是用肉眼,而是理性的眼睛,注意人的灵魂有这三种能力后可在自身看出上帝的形象。在灵魂的的三种功能力中,记忆又是最相似于上帝的影像。[51]在波纳文图拉看来,记忆的作用不仅是在于对当下的、有形的和暂时性的东西进行保存和呈现,而且对相继的、单纯的和永恒的东西给予保存和呈现。因为,记忆通过回忆保存过去的事情,通过承受保存现在的事情,通过预见保存将来的事情,这正说明了,记忆是在人生存中对一切时间性的,即过去、现在的和将来的事物的保存意义,因此,记忆是有类似于永恒,仿佛是上帝始终与万物一起存在,灵魂具有的记忆功能类似于这种能力。可见,记忆的作用显明,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象,因而它如此地接近自己和接近上帝,通过行动它领会上帝,并有能力接受上帝。[52]

再则灵魂的另外一个功用是领悟,其作用在于对语词、命题和结论的理解。人在领悟任何事物,皆是为了理解任何受造的存在者和最绝对的存在者的存在理由而提供帮助,换言之,理性的领悟是同永恒的真理紧密相连,理性如无永恒真理的指导是不可能确切地捕捉住真理。[53]因此,人在领悟中,若果因贪欲和幻想如云雾一般置于人和真理之光之间,就会阻碍看见指导人的真理,从而导致人在领悟事物中得到错误的结果。[54]显然,人在物质世界的认识中,因着人的灵魂有意志功能,即意味着人要作出判断选择,在这判断选择中人就进入到一种生存形态中,从而人就会涉及到神圣的法则,换言之,推动人渴望追逐所欲和爱慕的东西,是促使人作出关键性选择的法则。[55]因而人经过感觉到想象再到判断,而判断必然要遵循某些规则和原理。显然,惟有人心灵的创造者比人的心灵更高,这些法则既不可能来自事物,也不可能来自于人的心灵,它们只能来自于永恒的上帝,至终导引人走向至善。[56]也就是说,人因对上帝的信任,祂予以人生存的神圣法则,必然将之实践,最终达致追逐至善的生存方式,这正是于人所最爱慕的“幸福”。职是之故,波纳文图拉由心呼吁那相信以求理解的人:

看,灵魂怎样接近上帝,记忆怎样接近永恒,领悟怎样接近真理,意志选择力怎样依其作用亦引人走向至善。[57]

依上的次序、源由和作用必然引人走向至善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三位一体的上帝有记忆、领悟和意志,因以人推论上去,正如“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以寓于受造物人的灵魂中的记忆、领悟和意志,必然可知晓三位一体的上帝亦是如此。[58]因此,当人心灵反省自身,由自身就如同由一面镜子去沉思三位一体的上帝彼此间的本质,既是有至善的爱和永恒不变的本性,也是同永恒、同等和同实体,上帝的每个位格皆是以此,处于幸福的存在中。这是人沉思和静观的要自问的路径,我是否已经处于在至善的爱中。

在第四阶段的智性,波纳文图拉认为人不仅通过自己,而且还要在自己中静观到第一始元,故此这是静观上帝的阶段。[59]但是,既然在结构上人的心灵如此接近上帝,为何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自身内清晰地看到上帝呢?波纳文图拉认为,显然原因在于,人的心灵整个地沉溺于可感的事物中,不能回归自己,以至于少有能在自身认出上帝的形象。因此,接下来他讨论了基督在人通向上帝的过程中的位置。[60]人必须要凭藉对上帝和人的中保耶稣基督的信、望、爱,方可以此成为人上升的梯子,并且以这三种德性,即信、望、爱应披戴在我们心灵中,从而人在智性上应该渴望接受上帝的圣言。当人因着基督的救恩,以智性来理解和实践上帝的圣言,便会恢复五官的属灵功能,人可感觉到美中的美,听到和谐中的和谐,嗅到芳香中的芳香,尝到甘甜中甘甜,领略到快乐中的快乐。这时,心灵因热忱、惊叹、雀跃、享受至甘甜的快乐而完全依偎着他的爱人。[61]这一切都显明,上帝以其最丰富的爱赠予寓居在人的心灵中,人以智性接受圣言,并且相信、渴慕和爱慕基督,人的心灵就受净化、澈悟和完全得以恢复上帝的形象,与基督同为上帝的儿女、上帝智慧的居住和圣灵的殿。因此,对于观照耶稣基督的救赎是一个转化的重要阶段,而耶稣基督救赎的爱是记述在《圣经》,波纳文图拉就指出此阶段提醒人要特别注意研究《圣经》的启示,[62]在《圣经》中使得人明白因上帝无私的赠予而获得改造自己的机会,这即是提醒人重视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

人基于信仰之上,因盼望而增高,并由于心灵和肉体的神圣性而献给上帝。这全来自于基督最真挚的爱: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爱浇灌在我们心中,没有圣灵我们不可能知晓上帝的秘密。这好比除了人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同样,除了上帝的灵,也无人知道上帝的事。因此,我们扎根、坚定于爱中,以便同众圣徒一道明白那永恒的长、慷慨的宽、威严的高以及审判一切的智慧的深。[63]

第五个阶段是悟性,人因着在外界即上帝的痕迹以及内心即上帝形象去静观上帝,心灵就直接在真理中得以改变。[64]因此,人就开启了对上帝的本质深有追求的认识之趋,欲静观上帝的永恒性和不可见的存在性,而上帝作为存在的本身是深富无穷的本体,当人纯粹以自己的感受和理性的方式,来认识上帝必然会是不足以完全认识上帝。对于上帝的认识,是来自上头上帝永恒的光照心灵,换言之,是上帝亲自将自己揭开在人面前,将自己的本性显示给人看,人才可以对上帝的存在本身有深刻的认识。正在这个过程中,人被上帝称为有福的人,因为上帝在人纯洁的心灵中使得人不断经历惊叹不已的事,亦是让人对上帝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拥有来自祂的眼光,这过程即是悟性的方式。[65]职是之故,波纳文图拉强调是上帝主动让我们知道,突显出这是上帝完全的主权,从而上帝的本体昭然若揭:

由于他纯然是最初的,最后的存在,故他是至纯洁的、绝对的存在。因为祂是永恒的、最当下的存在,至单纯、最现实、永不变动的存在,至完满、无限的存在、至惟一、无所不是的存在和最清晰的真理。故此万物都来自于祂,凭藉祂,并在他之中,因为他是全能、全知的、绝对的善。完全看见这些的人是有福的,正如他对摩西所说:我将所有的良善显示给你。[66]

第六阶段的心灵顶峰,经过上一阶段思考上帝的诸本质后,以智慧之眼来仰望三位一体的至圣者,而静观的基础在于明白三位一体的属性为“至善”。[67]善被称作是施与,故此至善定是最能施与者,至善者亦是爱的一种纯洁行为,亦是一种将圣言和赠予一切的恩赐而进行施与。[68]因此,人可以看见善的至高的通达性必然要求有三一的圣父、圣子和圣灵。至善的三个位格是亲密无间的、由于亲密无间,每一位格必然在其他位格中,并且由于三位一体的实体、德性和作为的不可分,每一位格皆与其他位格共同工作。[69]以此角度,波纳文图拉所要指出,上帝以祂三位格的本体互通特性,自然会将其本性中的至善赠予所创造的受造物,作为受造物的人静观这一切时,将其赠予方式即在耶稣基督身上表明,上帝同六天形成的人结合在一起;至单纯的同至复合的,至现实的同倍受苦难和要死的,至完满、无限的同低微的,至一而无所不是的同组合而异于他物的人即耶稣基督,静观基督耶稣使人的心灵升得神圣之启悟,与上帝会合,心灵摆脱俗物进入安息,在安息里人的心灵完全与上帝同在。[70]因此,波纳文图拉思想中,强调当人静观基督耶稣,即要认同基督在世的一切,这是人的生存方式,荣辱与共,如此人就恢复至上帝起初创造原貌:

在这沉思中,人的心灵得到完满的照耀,就犹如在创世的第六天人依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时一样。如果形象是表达出来的模样,当我们的心灵在本性上乃上帝不可见的形象的上帝之子基督内静观到我们的人性如此令人惊讶地被抬举,如此无法言说地与上帝结合为一,看见最初者与最后者,至高者与最低者,圆心与圆周,原始与终结,原因与结果,创造者与受造者结合为一,看见那“内外都写着字的书”,那时我们的心灵便已达到某种完满境界,从而与上帝一道在第六阶段犹如在创世的第六天,并获得其完满的照耀。此时,我们的心灵除止于安息日外别无他求,在安息日里,人的心灵的洞察力因心灵的超拔而从它业已完成的工作中安息。[71]

最终,波纳文图拉认为前面的六个阶段就如同所罗门宝座前六层阶梯,一步一步上升到平安的境界。也同在基路伯的六翼上观照上帝,心灵充满智慧之光。也如在六日中锻炼心性以至进入安息日。在最后阶段,作为神人之间中保的基督是我们上升的阶梯及途径,在静观基督的十字架中,内心充满信、望、爱,以赞美与主一同经历到超凡脱俗之境界。[72]

神人契合的神秘经历[73]

波纳文图拉沿着奥古斯丁的思想进路,对向无神论者论证上帝的存在并无太大的兴趣,感兴趣的是灵魂趋向上帝的种种动态的态度和过程,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上帝与人的生命时时发生关涉、人的灵魂时时所能体验到的永活的上帝,如此,上帝不是某种可理解的抽象原则,而是人们良心中的上帝,人们敬拜祈祷的上帝。从而在他看来,“认识上帝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甜蜜的体验。”[74]这时,体验不仅是心灵通过对可感世界和自身的理解,训练了自身,并唤起自身思考上帝本身,更是要人的全部情感转向上帝,那将是极其神秘的。因为除了获得者外无人知晓,除真正渴望者外无人可获得,除为基督派遣于世的圣灵之火刻苦铭心地点燃外,无人可渴望。[75] 换言之,心向上帝的旅途,是以基督的爱作为中心,透过被钉十架的基督作为中介去维持和培育人有基督的爱,惟有受十架燃烧着的爱之圣化,人才有内在经验;在这经验里中,人不断强调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证明。因此,这是心灵的锻炼,通过锻炼,心灵踏上了通向上帝的虔诚旅程,最终目的是臻至“与神联合”,[76]可见,完全展现出波纳文图拉神秘主义的性格。

职是之故,波纳文图拉的神秘神学完全是有实践性,可以作为个人灵修中经历“与神联合”的进路,首先,人不可忽略的是波纳文图拉文清楚提及破坏“与神联合”的原因,人在创造之始伊甸园的离弃真光选择无常之物质,以致损坏心灵和身体而盲目,但靠着上帝所赐的基督之救赎的恩典,我们得以入奇妙光明,但要避免焦点放在俗欲和虚妄迷惑人心灵以致不见真理,因此,我们必须祈祷,保持生活必须圣洁。[77]再则,静观祈祷作为认识上帝,灵性追求更高属灵境界的方式,在静观祈祷并非思想放空,静观是一种推论式的祈祷,是对真理启示的回应。接着,理性的知识作为认识上帝的工具,神学作为灵修的构成,理性学术的知识和灵性实践的操练并不排斥。最后,静观万物作为荣耀上帝的映照,善用身体的官觉作为查验上帝临在的媒介,使心灵更亲密的回归上帝,以至于使得真理得以传扬。[78]波纳文图拉的神秘神学最终令人信服地指出,我们的一生是踏上心向上帝的旅程之朝圣者。

结论[79]

跟随着波纳文图拉的思想仿佛是一趟朝圣之旅,虽然在过程中独自要承担焦炙感,也注定会有痛苦,但是我们不会停止朝圣的脚步,因为我们知道这旅程中,要使焦虑、贪欲、幻想归于宁静、 美德、朴实中,是与耶稣基督一样经历“圣痕”,且是认同基督的伤痛,这对于我们这些被娇宠惯了的基督徒而言,实在是举步维艰。但是,上帝亲自临在于我们心灵中,让我们知道心灵是为祂而存在,若不归回必然无法宁静:

纵然我们同腓力一起说:对我们来说,这已够了;同保罗一起倾听:我的恩典对你们已够了;同大卫一起欢跃着说:我的肉体与我的心已憔悴,但上帝是我们心里的力量,是我们的福分,直到永远。愿上帝永受赞美,愿所有的人说:成了,成了。阿门。[80]

心向上帝的漫漫朝圣旅程,每一刻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忆,因这是与上帝同行之路。

®®®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

注脚:

[1] 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包利民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中译本导言,xxxiv。

[2] 麦金,“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爱、知识和神秘合一”,郭晶译,赵林和杨熙南编,《神秘与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3] 周学信,《无以名之的云》,杨英慈等译,(台北:校园书房,2003),50-51。

[4] 麦金,“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爱、知识和神秘合一”,9。

[5] Seraph:音译为撒拉弗,级别最高的天使,有三对翅膀,在上帝的宝座旁边侍立。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溥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

[6]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3。

[7] 周学信,《无以名之的云》,99。

[8] 方济各会是由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成立,Franceso的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为法国人。自小成长生活于富裕的家庭,后因多次听到耶稣的呼召:“主对我说,祂期望我成为一个新的傻子。”故此他以服事贫穷人为毕生职志,并立志与贫穷人彻底认同,过赤贫的生活。他穿着乞丐般破烂的衣裳,与麻风病人亲吻,强迫自己接受那些在情感上抗拒的事物,藉以扭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过着几年独自的克己隐修的生活后,得到上帝的启迪,要求离开独自隐修的境地,实践耶稣基督的在马太福音第十章的教导,不带任何东西到处传道,劝导人过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随即就成立了“方济各修道会”。参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香港:更新资源出版社,1999),159-160。

[9] 理论上,所有的修会的修士都是许愿过贫穷生活的人,但他们个人不拥有,并不等于修院或本身不拥有,要是修院财产丰厚,那这些说法不拥有任何事物的修士还是可以过豪奢的生活。但是在方济各会里,立志过清贫生活的不仅是修士个人,也包括修院本身。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160。

[10]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165-166。

[11]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7。

[12] 周学信,《无以名之的云》,99。

[1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3。

[14] 根据拜占廷皇帝弥迦勒八世的建议,教皇格列高利十世于一二七四年召开第二次里昂公会议,东正教会承认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双方在形式上实现联合。但此项决定至一二八五年即被东正教的一次会议所否定,。参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和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2002),359-366。

[15]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4-7。

[1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4-5。

[17] 溥林,《中世纪的信仰和理解——波纳文图拉神哲学导论》,(香港:道风书社,2006),12。

[18] 保罗·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从其犹太和希腊发端到存在主义》,尹大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28。

[19]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8。

[2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3-124。

[21] 溥林,“波纳文图拉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赵林和杨熙南编,《神秘与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22]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13。

[2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4。

[24] 溥林,《中世纪的信仰和理解——波纳文图拉神哲学导论》,96。

[25]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3。

[2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21。

[27]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6-147。

[28]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中世纪思想家文选》,徐庆誉译,(香港:基督教辅侨,1962),422-443。

[29]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18。

[30] 周秀云,“以波纳文图拉之‘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探讨其神秘主义之思想和进路”,(台北:台湾神学院,2010),8。

[31]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1。

[32]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416-417。

[3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4-146。

[34]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2-146。

[35]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21。

[3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6-127。

[37]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396。

[38] 周秀云,“以波纳文图拉之‘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探讨其神秘主义之思想和进路”,9。

[39]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5。

[4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6-127。

[41]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23。

[42]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8-130。

[4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8。

[44]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0。

[45] alpha 和 omega 是希腊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字母,这里象征着开端和终结。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26。

[46]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32。

[47]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0。

[48]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0-135。

[49] 周秀云,“以波纳文图拉之‘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探讨其神秘主义之思想和进路”,6。

[5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5。

[51]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9。

[52]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6。

[5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6-137。

[54]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7。

[55]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8。

[5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9。

[57]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8。

[58]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8-139。

[59]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9。

[6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39-140。

[61]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0-141。

[62]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416。

[63]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2。

[64]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2-143。

[65]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3-145。

[6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5-146。

[67]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6。

[68]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7。

[69]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7。

[7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8。

[71]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48。

[72] 周秀云,“以波纳文图拉之‘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探讨其神秘主义之思想和进路”,7。

[73]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36。

[74]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22。

[75]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50。

[76]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23。

[77]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396。

[78] 周秀云,“以波纳文图拉之‘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探讨其神秘主义之思想和进路”,11。

[79]  布晓,《心向上帝的旅程》,(学术研究论文2019),24。

[80] 波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151。

参考书目:

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包利民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麦金。“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爱、知识和神秘合一”,郭晶译。赵林和杨熙南编。《神秘与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周学信。《无以名之的云》。杨英慈等译。台北:校园书房,2003。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更新资源出版社,1999。

纳文图拉。《中世纪的心灵之旅:波纳文图拉神学著作选》。溥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波纳文图拉。“心灵进入上帝之路程”。《中世纪思想家文选》。徐庆誉译。香港:基督教辅侨,1962。

溥林,“波纳文图拉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赵林和杨熙南编。《神秘与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39 心向上帝的旅程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