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50 伦理议题:贪食 Gluttony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414℃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50 伦理议题:贪食 Gluttony
撰稿:林谦谦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这句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的名言,在中国华人当中代代流传成为一句经典的老话,表达食物不仅是老百姓生存的基本依赖,在所有人心目中,食物的地位甚至堪比天之崇高。而西方人对吃食的看重也不亚于东方社会,以致于中世纪时期,教宗大贵格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甚至把「贪食」(Gluttony)纳为人们普遍需要克服的「七宗罪」之一[1],说道:「除非我们先克制那住在我们心中的敌人——贪食的欲望,否则我们根本还未能站立起来,去打那属灵的争战。」[2]看起来,这个罪名带来的后果不只是肥胖这么简单,在大贵格利的观点中,贪食还会耗损属灵斗士们的战力值,在信徒对抗灵界邪恶势力的事上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然而我不禁好奇,究竟「贪食」的定义是什么?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地不可或缺,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越界、犯了不该犯的罪?基督徒又如何在这个食品日趋精致化、复杂化的时代中,建立一个合神心意的饮食观?以下,本文首先会整理出历史中,不同神学家与心理学家针对贪食这个议题的讨论与观点,以便充实我们对此议题的认知。再来,本文也将探讨圣经叙事如何提及食物或贪食一事,同时又给予信徒哪些规范与反思。最后,本文会综合所有意见,提出信徒对食物应持有的看法,也提出一些可以避免贪食并符合信仰教导的具体行动。

二、历史与学界的不同观点

「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已经恶化」[3],这是一位加拿大神学家兰格博士(Dr. Dirk G. Lange)对社会的观察。

我们知道一些与食物有关的疾病如厌食症、暴食症、肥胖症等,这些饮食失调的问题正侵蚀人类的生活,形成了人与食物之间不健康的关系。近期还有研究显示,暴食症的盛行率比起厌食症要高出许多,且暴食症患者比厌食症患者更不易被察觉,因为他们在外表上没有明显的特征,甚至与一般人无异。[4]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暴食在精神科中被判定为一种身心症,意即此疾病主要是由心理情绪所引发的。其脉络是从一个人对自己外形的自卑心理开始,为了维持社会标准认定的「好身材」而进行节食,结果在节食的过程中产生生理反弹,转而诱发暴食的冲动。[5]另外,近年来心理学界也对暴食的现象有所研究,把一个人对食物强烈的渴求,归类为成瘾行为。某位谘商心理师提到,那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欲望,不由得我们说不」[6],甚至让食物成为一个人的生活重心以及生命的主人,取代了神和真理。[7]

我们或许都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贪食只发生在那些肥胖者身上,因为仅仅透过医学和心理学所提供的资讯,我们会以为「贪食」只是吃得很多的意思。为了避免我们的判断过于片面,也避免我们轻忽「贪食」的多样化和渗透性,我还要提出历史中,在医学或心理学都不发达的时期,那些把贪食视为严重罪恶的神学家们有何主张。

首先是第四世纪苦修主义的代表人物——沙漠修士伊瓦格鲁斯(Evagrius Ponticus),他在旷野苦修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贪食的本质,认为「贪食是淫欲之母、邪念的滋长、禁食的懒惰、苦修的障碍、道德目的的恐惧、食物的幻想、调味的图像、放纵的马驹、无约束的狂热、疾病的容器、健康的嫉妒、身体通道的阻塞、内脏的呻吟、极端的暴行、欲望的共犯、智力的污染、身体的孱弱、睡眠的困难、阴郁的死亡。」[8]他的论述多使用暗喻的手法,不像一般学者那样有系统和逻辑,却更富诗意与情感,让人仿佛看见了贪食者置身于无尽的黑暗当中。

再来就是本人在引言部分已经提及的,中世纪神学家大贵格利把贪食纳入「七宗罪」作为世人的警示。学者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针对大贵格利关于贪食的著作进行分析,指出贪食也与不恰当的食物消费有关,并归纳出五种不当的饮食行为,包括吃太快、吃太多、吃得贪婪、吃得昂贵以及吃得太讲究。[9]在这样的定义中,贪食就从吃得过多的族群,扩大到各个餐厅中的每一位消费者。

另一位中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也提出了类似的说法,他定义贪食就是「吃喝没有节制」[10],并且是一种「抛弃理性,从世界而非从上帝寻求快乐的、无约束的欲望」[11],其表现方式包括:对口味和食物精緻度的挑剔、没有充分理由却在正餐之间进食、吃得太贵、吃得太快且贪婪。[12]总的来说阿奎那所认定的贪食,不仅与吃的动作有关,还牵涉到食物的类型以及获取食物的方式[13],所以用高昂的价格、繁琐的工序来获得食物并满足口腹之欲的人,都有贪食的问题。此外,阿奎那还举出贪食可能孕育的六大严重后果,包括过分与不得体的愉悦、蠢笨、肮脏、啰嗦,以及不可理喻的思绪迟钝。[14]

我们所熟悉的改教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根据阿奎那的思想,提供了更广泛的定义,认为贪食是「重视个人舒适、寻求自我满足与特权、忽视邻居与社群」的一个社会标志。[15]他在《小教理问答》中针对主祷文的「日用的饮食 daily bread」一词进行解释时,给了一连串的答案,即「我们身体所需的养分和必须品,如食物、饮料、衣服、鞋子、房屋、农场、田地、牲畜、金钱、财产、正直的配偶、正直的孩子、正直的家庭成员、正直而忠诚的仲裁者、好的政府、好的天气、和平、健康、体面、荣誉、好友、好邻居等等」[16],路德的列举环环相扣,讲究整个社会的真诚、敞开、健康与益处。相反,贪食则是社会自我封闭、自私自利的现象。

以上几位神学家好像都戴了一副严厉和谴责的眼镜,来看待贪食的议题。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但丁(Dante Alighieri)似乎并未把贪食之罪想得那么严重。他在著作《神曲》中描述一个人为了到达天堂而爬上炼狱山,因为天堂之路就在山顶上。这个人看到许多为罪服苦的人,遍佈在山的不同刑区,有高有低,越高表示他们距离天堂越靠近,而贪食者的刑区就在距离山顶不远处。[17]由此可见对但丁来说,贪食确实比其他许多罪恶要好得多。我觉得但丁的看法,似乎能让这重视饮食甚至以圣餐来敬拜的基督宗教,有台阶可下。然而我们接下来要问的就是,看重饮食,是否等同于贪食?它们之间的界限何在?我想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更多解释的方向。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三、圣经中的饮食观

食物在圣经中无处不在。[18]神的话语中充满了赐下食物的神迹与应许,还有许多关于吃喝的教训,如若把圣经视为基督徒的饮食天书也不为过。那么身为神话语的跟随者,我们如何从这些记载中反思神赐下食物的心意,且正确看待它、对待它、使用它,以防落入贪食的陷阱呢?让我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看看食物在圣经中是如何被诠释、贪食又是怎么发生的。

旧约圣经中最古老的食物记载,比罪恶的历史更久远。创世记1-2章,神完成了创造之工以后,就把遍地的蔬菜和树上的果实全赐给人作食物,这些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还能悦人眼目。神允许吃东西的人感到愉快和喜乐,因为神的同在也是如此。[19]「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诗34:8)简单的叙述就道出了食物的性质与意义。它是神赐给人的礼物,而神的心意是让人在神的喂养中,透过各样感官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体验与饱尝神丰盛、美好、慷慨、甜蜜的滋味。这是食物的起源,也是我们可以向神颂赞的理由。

但此时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史上第一桩罪案竟与食物有关(创3章),美好的设计被扭曲与错用了,这是一件叫人扼腕的事实。亚当夏娃赫然发现,园中那些原本青翠欲滴、香气扑鼻的累累果实已经开始黯然失色,蛇所推荐的果子更具吸引力!从享受神的赐予沦为贪婪地索取、从以神为乐的生活转而以蛇为标准,认贼作父的结果,罪就进入人的生命掌权作王了。我们可以留意到在这案件中有几个元素,与上面心理学家和神学家提供的贪食观点有重叠之处,即亚当夏娃将他们的无节制、无约束、无理智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表露无遗。这便是贪食的起源。

往后查考我们还会继续发现,圣经所谴责的贪食者都有当年亚当夏娃犯罪的影子,而圣经中神要恢复的饮食观,与创造之初无异,是为了凸显神的丰盛恩典,并吸引人投靠祂、归向祂。举例来说,出埃及记16章神赐吗哪的故事是一幅何等美丽的画面,因为神暂时收回了对男人的惩戒,重新像在伊甸园一样喂养以色列人、满足祂百姓每天的需要。[20]唯一的规范就是百姓不可为自己囤积粮食超过当天的份,但遗憾的是,百姓又再次如同亚当夏娃一样,不愿听从神的嘱咐、不满于已经拥有的食物。有者多收吗哪导致腐臭生虫,有者抱怨没有肉吃落得被神击杀的下场(民11:34)。可见贪食不是因为缺乏,乃是因对所拥有的不能知足。

圣经中许多故事都强调了神期待我们对食物应有的态度和行动。在摩西律法当中,食物的意义不止于个人营养的摄取,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关怀。「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9-10)留下粮食并不是为了让土地所有者致富或赢得权利地位,而是迫使他们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礼物,且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福祉尽一份力。[21]说到社会,就呼应了马丁路德提及的贪食的社会面向。说到礼物,则要呼应旧约学者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看待土地的其中一个观点——土地是一份纯粹的礼物[22],并不是也无需人汲汲营营、千方百计地夺取。[23]

食物的性质与土地的性质可谓并无二致。还记得列王记上17章,以利亚在基立溪旁经历神每日的供应,以及那位撒勒法的寡妇经历了「罈内的麵不减少,瓶里的油不缺短」的神迹吗?还记得四福音中,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故事吗?这些都赤裸裸地说明食物作为恩赐的特质。只是这样的论述或许已经勾起读者们的疑惑,因为大概没多少人曾经历以利亚、撒勒法寡妇和耶稣时期犹太人所经历的事,但事实上,这些奇迹在今天还持续发生,神在现今仍旧赐福。「食物用光的时候,按手在冰箱上祷告,就会有菜和肉出现在门口了!」这是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牧羊人教会,一个小孩不久前所作的见证。他们是个贫穷的乡村教会,牧者还需要每天喂饱十多个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他们却实实在在体认到神的恩典从未断绝。如果我们对「食物即礼物」的说法感到疑惑,先向神献上感恩吧,因这正表示我们的生活丰富有余。同时,我们也要小心别落入贪食的陷阱,谨记圣经的教导「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6:8)。

新约圣经中主耶稣也有很多关于食物的教导,而「分享」是一再在食物的教导中被标记的命令。「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可6:41)主耶稣没有亲自分派食物,乃是把这项任务委托给在场所有的人,如此,民众就能从五饼二鱼的体验教育中发现,食物是透过分享而得、神迹是在分享中发生。[24]另外,主耶稣也透过讲论,清楚地表达了天国中分享的特质,「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太25:34-35)当我们与缺乏的人分享食物,我们就在为主做工。[25]当我们把所领受的恩典与人分享,主把功劳归到我们身上。

除此之外,食物还能用来表达爱。主耶稣与税吏罪人一同吃喝(可2:16),甚至要求门徒摆设筵席邀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来享用免费的饮食(路14:13)。使徒雅各指出信徒间应在饮食上以爱相待,「若是弟兄或姊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5-17)使徒保罗也在罗马书和腓立比书严严提醒信徒,属基督的人不可事奉自己的肚腹,因为这些人是「离间人、叫人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罗16:17),也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腓3:18)。使徒彼得更苦口婆心地劝勉弟兄姐妹谨守那「最要紧的」,就是「彼此切实相爱」(彼前4:8)。贪食是一种只爱自己的表现,使人与社群隔绝开来,然而人若能跳脱自我中心,愿意而走出去关怀社群的需要、向人表达欢迎、切实地彼此相爱,即可成功杜绝贪食。[26]这也是圣餐的精神。

要探讨基督信仰的饮食观,就不可不提圣餐。这是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所设立的,回顾了以色列第一个在埃及的逾越节晚餐。[27]那一晚,神即将要把以色列人从为奴之地拯救出来,以色列人遵照摩西的吩咐宰杀羊羔,把血涂在门框上,把肉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出12章)。而最后的晚餐,则是耶稣即将走上十架,把万民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同时把新天新地的盼望放在信徒的心中。有意思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走到西奈山与神聚餐,「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出24:11),耶稣也在晚餐后告诉门徒:「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这特殊聚餐仪式不但体现了神的救赎,也要成就神与人共餐的美景[28],如同马丁路德表示,圣餐是真正的团契。[29]看起来食物与共融在圣餐中都不可或缺,而分门结党、彼此亏待、中饱私囊则不符合圣餐的精神(林前11章),因为神不偏待人(徒10:34)。

四、结论与应用

综合以上观察,基督信仰赋予了食物丰富的涵义:食物使人感念神的美好、神的恩典;食物有社会的价值,期待人去分享、去爱、去关怀;食物标示救恩的临到,也预示将来的盛景,成为人与神之间连结的桥梁。这些食物的意义已经足够美好,无需我们在这之外增添其他的企图或遐想。信徒在享受饮食之馀,也需要谨慎贪食的发生。

天主教神父加里·塞林(Gary Selin)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做法,以帮助信徒在饮食上过健康又有节制的生活[30]。我做了筛选与改良,提出建议如下:

1. 停止在两餐之间进食,例如糖果或零食。
2. 烹煮食物时,放弃过多的调味料,以便抑制高涨的食欲,同时为神所赐的感恩。
3. 把解渴的时间推迟几分钟,感受垂死罪人的乾渴不适,然后在喝水之时为神的荣耀而喝。
4. 限制自己一周或一日內的咖啡因摄取量。
5. 在餐厅不必总是点自己最喜欢的菜肴,偶尔可以选择次好的,并把省下的费用捐给穷人。
6. 不要为眼前的食物抱怨,而是对准备食物的人表达感谢和施予善举,并为世上饥饿的人代求。
7. 规划禁食的日子,调整自己的眼光,专注于神的心意。
8. 最后,在以上过程中承认自己的贪食之罪,求神赐下能力帮助我们克服。

上面的建议包括了个人自我的省思、对神恩典的回应,以及对人善意的表达。它可以随时落实在家庭、教会和社会当中。但愿我们能藉着对食物的反思,不断操练敬虔、圣洁与合神心意的生活。

®®®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

参考书目:

布魯格曼。《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戚時逝、黃泰、張楷弦、鄺全譯。台北:校園,2016。

查斯特。《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馮穎謙譯。香港:宣道,2016。

陳冠宇。<認識經常被忽略的心身症:暴食症>。《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第63卷,第7期,2019年7月。

湯慕臨。《解·破七宗罪》。黃家燦譯。香港:基督教文藝,2009。

葉貞屏。《有愛,無癮》。台北:宇宙光,2020。

瑞秋·史東。《基督是餐桌之主:飲食神學小革命》。秦蘊璞譯。台北:校園,2018。

BIBLIOGRAPHY

Christopher Walk, “The Virtuous Act of Feasting as a Cure for Gluttony”, Review & Expositor, Vol. 117, No. 4 (2020).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Lutheran Forum, Vol. 43, No.3 (2012).

Francine Prose, Gluttony: the seven deadly s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Gary Selin, “Priestly Fasting as Spiritual Warfare: The right use of taste and temperance in priestly life”, The Priest, Vol.77, No.6 (2021).

Peter Browning,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Food Indust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hristian Ethics, Vol. 37, No. 1 (2017).

注脚:

[1] Peter Browning,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Food Indust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hristian Ethics, Vol. 37, No. 1 (2017), p. 166.

[2] 湯慕臨,《解·破七宗罪》,黃家燦譯(香港:基督教文藝,2009),頁91。

[3]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Lutheran Forum, Vol. 43, No.3 (2012), p. 19.

[4] 陳冠宇,<認識經常被忽略的心身症:暴食症>,《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第63卷,第7期(2019年7月),頁48。

[5] 同上,頁49。

[6] 葉貞屏,《有愛,無癮》(台北:宇宙光,2020),頁57。

[7] 同上。

[8] Francine Prose, Gluttony: the seven deadly s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9.

[9] Peter Browning,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Food Industry”, p. 166.

[10] Christopher Walk, “The Virtuous Act of Feasting as a Cure for Gluttony”, Review & Expositor, Vol. 117, No. 4 (2020), p. 474.

[11]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0.

[12] Gary Selin, “Priestly Fasting as Spiritual Warfare: The right use of taste and temperance in priestly life”, The Priest, Vol.77, No.6 (2021), p. 12.

[13]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0.

[14] Francine Prose, Gluttony: the seven deadly sins, p. 14.

[15]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1.

[16] 同上。

[17] 湯慕臨,《解·破七宗罪》,黃家燦譯,頁92。

[18]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19.

[19] 瑞秋·史東,《基督是餐桌之主:飲食神學小革命》,秦蘊璞譯(台北:校園,2018),頁45。

[20] 同上,頁48。

[21]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0.

[22] 布魯格曼,《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戚時逝、黃泰、張楷弦、鄺全譯(台北:校園,2016),頁65。

[23] 同上,頁66。

[24] Christopher Walk, “The Virtuous Act of Feasting as a Cure for Gluttony”, p. 479.

[25] 瑞秋·史東,《基督是餐桌之主:飲食神學小革命》,秦蘊璞譯,頁72。

[26]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1.

[27] 查斯特,《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馮穎謙譯(香港:宣道,2016),頁169。

[28] 同上,頁176。

[29] Dirk G. Lange, “Things we never preach about Part I Gluttony”, p. 22.

[30] Gary Selin, “Priestly Fasting as Spiritual Warfare: The right use of taste and temperance in priestly life”, p. 14.

®®®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50 伦理议题:贪食 Gluttony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