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61 马丁路德之宗改看罗马天主教当年的腐败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259℃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61 马丁路德之宗改看罗马天主教当年的腐败
撰稿:楷文


引言

从马丁·路德的生涯中,不难发现在短短的三十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宗教改革(以下简称「宗改」至今经历了五百多年,我们是否已经学会如何洞悉改教运动的必要性以及当年罗马天主教的腐败。马丁·路德是中世纪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基督教新教诞生的奠基性人物。身为虔诚的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他本想在教会保持团结的前提下进行教会改革。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改革思想促进了基督新教的诞生和发展,结束了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在当时整个欧洲的独霸地位。他的演说、写作和翻译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517年,路德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的大教堂贴出了《九十五条大纲》,反对罗马教会实行“赎罪卷”买卖。这个《论纲》引发了一场从根基上更新欧洲文明的宗教改革运动。1519年7月,路德和厄克(Johnn Eck,1486-1543)在莱比锡进行了一场神学论战,涉及炼狱、赎罪券买卖,教皇权威等问题。争论激烈,最后不欢而散。[1]

五百多年前,马丁·路德目睹当时教会的问题,洞悉罗马天主教的腐败。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宗改运动的背景,检视其中的精神并反思。

一、宗改前的腐败——权力

马丁·路德的本意并非推动如意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原本只是希望藉公开的辩论,让当时的罗马教会正视所面对的问题或者说腐败。这是其中一项罗马天主教在当时候紧握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写照。马丁·路德的愿意是为了辩论而不是分裂,然而教廷的回应是将审讯地点由罗马改到奥斯堡,甚至在审讯之前有消息指出,路德必须放弃自身的立场,否则的话将会被判定为异端。在一九二零年六月,教宗颁布诏书谴责路德,要求他放弃立场,同时给予六十天的期限,否则将会被绝罚(excommunication)。绝罚是天主教法典用语,用于在事实上和行为上已经背弃教会信仰或纪律者。通过公开的宣布,教会指出这些人已经脱离了教会的共融,不能再领受圣餐。[2] 从路德那个时代的背景,清楚看见罗马教会已经处于一个高度制度化。因此,无论坐在教宗位子上的灵命如何,就只能按照他的传统和礼仪办事,那么一切就可以正常运作,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腐败的其中一个破口,这个破口导致许多罗马教会对圣经以及信仰已经缺乏热忱切漠不关心。大家对教宗这个位子趋之若鹜,因为只要一旦坐上这个位子就能实现自己对地位和权力的野心,为谋一己私利。那时候的腐败不仅如此,衍生出另一个破口,也就是如果无法争取到教宗一职,还能公开买卖圣职。这样的一种腐败与歪风带来的后果堪忧。因为出任职分的灵修可能并不是为了真心服事,为的是这个位子的光环与利益。为的是从主教步步高升到教宗的位置。圣职公开买卖带来的是所有人对教会的怨恨与不满。[3]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五二零年十二月十日教廷神学家厄克与亚兰德焚毁路德著作作为报复,隔年教宗正式宣布绝罚路德,因此并不是路德选择成为革命英雄,而是腐败的权力让路德走上无法避免的分裂之路。

二、宗改前的腐败——权威

自一五一七年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可以得知路德对圣经的诠释。路德因为当时教权腐败僵化而不得不提出他所看见的致命错误。路德自始至终认为福音是教会的根本,而非教会是福音的根本。“教会的真正财富是荣耀的福音以及上帝的恩典。”[4] 这个教会存在于所有时间和空间,不局限在任何城市、个人或年龄。它建立的根据是彰显在耶稣基督里的仁慈的拣选,并得到《圣经》的证实:“教会并不是构成上帝的道,教会是由上帝的道建立的。”教会的不可见乃是因为信心本身是不可见的,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如果信心是一个可测量的事物,我们就可以凭外表辨认,因此教会不是身体聚在一起的人群,而是:有同一信仰的人聚在一起的人群敬拜独一真神。[5] 不仅如此,路德进一步指出,教会的首脑是基督,教皇处在基督之下;教会的磐石不是彼得,而是基督和信仰;基督所赐的钥匙不是给彼得个人,而是给整个教会。教皇的统治导致了背教、异端和分裂;教会必须在《圣经》的约束之中。路德坚信,教皇必须尊于服从《圣经》的权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6]

因此,路德在那腐败的权威里头,让我们重新发现“因信称义”的福音。路德看见的腐败并不仅仅是没有以「宣告为义」(forensic justification)同时他更强滴「生效称义」(effective justification)。简言之,使罪人称义的福音应该被视为应许(promise)更胜于“判决”(verdict)

宗改以「罪人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称义」为福音原则,宣称人人藉祭司,挑战了一切的传统、礼仪或圣职的权威。它使得任何形式的权威都必须面对内在的制衡——信仰权威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可以藉着圣经启示有了新的立足点。[7]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三、宗改前的腐败——赎罪劵

罗马教廷的巨额话费造成入不敷出。一开始采用按年缴付十一奉献的方式,那个时代称为“教会税”,以这个方式维持教会的运作,然而一些地区的统治者并不认同及禁止百姓上缴。进而罗马教廷另辟蹊径大规模的推广赎罪劵。渐渐的这样的一种方式被普遍认为无论做错任何事,都能够采用金钱作为表示悔改的诚意。这样腐败的风气,让百姓错误的认定罪的重量,也相对轻看罪的惩罚。因为只要能付的起费用购买赎罪劵,不需要耶稣基督,我们的罪依旧可以被赦免。[8]

过度的强调善行能弥补错误,忽略了悔改认罪的圣礼,更是否定了上帝赦罪的恩典与应许。路德无法接受「大赦」(indulgence)或天主教翻译「赎罪劵」,这样的一种误用将带来不敬畏上帝的心。「大赦」在天主教神学当中并没有赎罪的含义,这当中的基础为免除因为罪过所带来的惩罚(temporal punishment)。例如生前的考验或死后到炼狱去炼净。这当中还有一种称为圣物大赦,就是只要瞻仰教廷所认可的圣物(relics)就可以获得大赦。路德无法对当时的腐败坐视不理,因他确切强调教会唯一的宝藏是「彰显上帝荣耀和恩典的至圣福音,并抨击赎罪劵为『获人之财物的渔网』。路德呼吁教会勇敢拒绝假平安的宣扬者,而要看重真正传讲十字架信息。[9]

宗改仍旧持续着,特别是华人教会必须传承此精神。以上帝的荣耀为最高的目的,在教会中落实圣经为基础、基督为中心、福音为导向、恩典为前提的改革,复兴于与更新。

结论

马丁·路德很清晰,就是将圣经安置于教会传统与礼仪当中。正正是因为路德对于圣经的研读和诠释导致他与当时罗马教会腐败僵化而宗改并罗马天主教分途。[10] 路德不能对于僵化与腐败的现象置之不理,他必须让教会从腐败当中厘清真正信仰的权威并不是来自教会而是圣经。无论是新约或旧约,核心点只有耶稣基督。因此,当我们无论从哪个视角诠释都应当以认识耶稣基督为准绳。路德对于圣经的诠释与理论,无疑是针对当时已经腐败的罗马教会。路德的动机是让大家晓得,圣经的诠释者并不在于教会,也不是单单在于那几位接受圣灵的启迪者(教廷、主教或教宗)可以独立于圣经之外。因此,路德的圣经诠释的基础在于明白圣经应该是从宗教信仰的经验而非是认知活动,更不可能是独立于圣经之外。[11] 宗改并一种对于传统的对抗,而是一种对于圣经诠释的执着,将圣经的诠释放在上帝藉耶稣基督所建立的群体以及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即非客观的抽离历史研究,也不仅仅是理想思维、维护制度、伦理纲领。宗改的精神在于圣经的诠释是通过圣经的见证和信仰群体的经历,循环不息的回归根源的信仰旅程。[12]

®®®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


参考书目:

陈冠贤。《关于路德,你不知道的五件事》。台北:校园书房,2017。

李振群。《透视教会春秋》。马来西亚:协传培训,2016。

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上册)。徐庆誉和汤清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7。

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下册)。徐庆誉和汤清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7。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文选》。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马丁·路德。《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李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精神:路德和加尔文》。杨德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孙宝玲。《圣经诠释的意义和实践》。香港:建道神学院,2008。

孙宝玲。《改革家如何读经》l。台北:校园书房,2017。

蒂莫西·乔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王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谢木水。《再思宗教改革的更新机制》。台北:校园书房,2017。

Althaus,P.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Trans.R.C.Schultz.Philadelphia,1996.

Thomas H.Trapp.Martin Luther’sTheology.Oswald Bayer,2008.

Paul S.Minear. “ Wanted : An Exegetical Realism”,.Theology Today 59 .Vol2.2002.

注脚:

[1]  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精神:路德和加尔文》,杨德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08-116。

[2] 陈冠贤,《关于路德,你不知道的五件事》,(台北:校园书房,2017),16-17。

[3] 李振群,《透视教会春秋》,(马来西亚:协传培训,2016),23-28。

[4]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文选》,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6。

[5] 蒂莫西·乔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王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0。

[6] 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上册),(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7),108-156。

[7] 谢木水,《再思宗教改革的更新机制》,(台北:校园书房,2017),10-15。

[8] 李振群,《透视教会春秋》,(马来西亚:协传培训,2016),32-33。

[9] 陈冠贤,《关于路德,你不知道的五件事》,杨德友译,(台北:校园书房,2017),18-19。

[10]  孙宝玲,《圣经诠释的意义和实践》,(香港:建道神学院,2008),31。

[11] 孙宝玲,《改革家如何读经》,(台北:校园书房,2017),19。

[12] Paul S.Minear, “ Wanted : An Exegetical Realism”, Theology Today 59 (2.2002),178-189.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61 马丁路德之宗改看罗马天主教当年的腐败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