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59 预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争论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108℃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59 预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争论
撰稿:楷文


绪论         

预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的争论并非在改教之后才出现。在早期教会中,“伯拉纠”认为亚当的失落不会影响全人类,因此他否定原罪、人类是全然地堕落,他认为人会犯罪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也反对预定论。[1] 另外有一个学说称“为半伯拉纠”,他们则认为人有能力决定接受或拒绝上帝的救恩。 这两个学说都被奥古斯丁狠狠地反驳,因为奥古斯丁认为除非藉着上帝圣善的美意中所决定的救恩,否者没有人得救。而伯拉纠和半伯拉纠学说分别在431年的以弗所大会和529年的奥兰治会议被判为异端和定罪。 但是到了改教运动前期,预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再次引起争论,而这次的争论甚至延续到近代的教会,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2]

争论的起端

在马丁路德发起改教革命之前,基本上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被教会所控制的,那时教会中的神甫可以说是权倾天下,原因就是他们宣告赦罪的权柄完全来自神甫与教会,甚至有人引用阿奎那的话说“服从罗马教皇是任何人得救万不可少的条件。”[3] 在教会不断对平民的欺压之下,因着人文主义在德国掀起,许多人开始不再一味被动地让教会压迫并激动知识界的思考能力,对人类重新定位。在同一个时刻,因着人本主义新旧派的内部争端,激起了学者研究犹太人的书籍,而同一个时刻,马丁路德因为无心再留柳成荫,钉下了批判教会内部腐败的九十五条,在不知觉的情况展开了改教运动的序幕。而在九十五条面世之前,有另外一位人文主义的学者伊拉斯谟也在巴黎对巴黎大学内教导产生失望,并且对经院哲学反感,也因此在巴黎他以人文主义教导了几个学生,而他内心希望教会能够回到圣经和教父派的美景,而不是被繁文缛节的胶条和仪式捆绑。

从某个角度观察,马丁路德和伊拉斯姆都是热心人士,并且对上帝的国度有一定的热诚,问题就是出于伊拉思姆的立场。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文主义抬头,[4] 虽然人文主义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基础,但是对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和人之间的包容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由于它的立场都是基于人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观看就是抬高了人的地位。加尔文曾经说过一句话:“除非人首先抬头向上朝见神的面,认识神之后再往下细查自己,否则没有人可以真正认识自己。”[5] 若单单以人的思考或准则为出发点,所得到的论证难免会不符合圣经,因为李健安博士也曾经说过人的道德与知识标准,若人没有发挥灵性上的功能接触神,他不可能的到真知识,因为个人的道德标准都是因人而异的。[6]

伊拉斯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由意志,而预定论则不符合圣经的教导。[7] 他认为上帝的预知不代表预定,就好像天文学家知道日食的起因和发生过程,但是他的预知并非造成日食发生的因素。[8] 同时他认为若认同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那么上帝就是一个残暴的神,因为一方面上帝预定他们一定会犯罪,另外一方面却是上帝要他们为罪负责,而神的诫命已经失去了功效,因为反正上帝已经定了他们的罪。 同时伊拉斯姆主张人的意志是有能力选择上帝的救恩,就是上帝赐下救恩乃是第一因,而人的自由意志将决定第二因的发展,要么接受救恩,要么拒绝救恩。[9]

在许多方面,马丁路德是认同伊拉斯姆对基督教的贡献,唯独在伊拉斯姆发表了《论自由意志》后,两人的友情逐渐交恶。在《论意志的捆绑》中,马丁路德声明圣经的教导一点都不模糊,而且基督教的信仰是必需建立在明确的主张与神学。同时也在他的论文中更延续了奥古斯丁所提出关于自由意志和救恩之间的关系与如何做好基督徒的本分,莫要尝试侵犯上帝的领域,就是他旨意中的奥秘。 路德强调当罪进入世界的时候,魔鬼就已经在这个世界掌权,包括人的意志也在他的魔掌之下,除非有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能够胜过他,否则人的意志不可能对上帝的的救恩做出回应。[10] 同时在这份论文当中,马丁路德引用了以西结书18章32节“主耶和华说:‘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证明了上帝不是残暴不仁但是一位慈爱的上帝,然而神的旨意当中却有定意恶人死亡,不过人不需要理会那深不可测的旨意,而是要注意上帝的道,因为那是人类依靠的磐石。[11] 最重要的就是,马丁路德强调唯有上帝拥有自由意志,但自由意志却不属于任何人,而上帝的自由意志是绝无谬误的,可是人的意志却不能行善,因为它已经离开了神的恩典,所以在救恩上人除非依靠神的恩典,否则不能靠自己的意志对救恩作出任何的回应。

争论的延续[12]

胡伯迈尔。胡伯迈尔接受了伊拉斯姆对人性的分析。[13] 他认同原罪并没有影响人的灵,而它依然有能力做出善恶的选择。 可是他又认为人的自由意志还是处于软弱的状态,除非辅助于福音的宣讲和圣灵的启迪,人才能够去恶从善,并且启动上帝对约的承诺,就是实践他命定的应许。

威玛尔辩论会

在辩论会中,斯特利哥指出人必须靠圣灵而非独力就能悔改,但是在过程中上帝是不会干涉人的选择。 而斐芬尔(Johann Pfeffinger)在之前已经说明从有人接受福音悔改,有人却不悔改的事件中指出人的意志不会是被动,而是能够作出选择。斯特利哥在辩论会中也强调若人不能主动回应福音的话,那么他就在拒绝福音上无需承担任何的责任。 但是在此辩论会中弗喇秋却认为人在堕落后意志已经败坏和抗拒上帝,人能够悔改完全是圣灵的工作来改变人的意志,若悔改过程加入人的决定就会将悔改归正的成因加入了人的功劳,而不完全是上帝的决定。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约翰加尔文 [14]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内说到预定论并非是人的责任,而人若擅自侵入神主权的隐秘范围,他永远都得不到答案,因为上帝并没有向人启示。[15] 同时,他清楚地阐明上帝预定或拣选某些人得救,并非因为人做了什么好事,而是完全出于上帝的旨意,虽然上帝在创世之前就已经拣选谁得救。这里就清楚的讲明得救并非出于人因为选择善,就是自己对福音作出回应,而是上帝在创世之前就已经预定了什么人得救。同时加尔文也反问若有人被预定得救,那么同样地就有人被预定灭亡,甚至亚当的堕落也是上帝的预定之内,不过上帝依然保持他的公义,就是上帝不是邪恶的根源,同时人不能将自己的罪归咎于上帝而不需要负上责任。 总结来说,加尔文认为人得救与否在创世之前上帝早已经预定了,所以在救恩启动于个人的时候是上帝早已经预定了。

变质与归正

亚民念

亚民念在早期的时候是在来丁大学和日内瓦内受教育,成为了加尔文派的学者。[16] 因着他的名声和学识,阿姆斯特丹教会委派他驳斥柯伦赫特的学说,原因是他反对加尔文一些的教义,尤其是在预定论方面,但是亚民念在驳斥的过程,虽然经历挣扎,却渐渐认同并申言赫特的主张是对的。[17] 他赞同赫特的主张掀起了一场风波。在1608和1609年,加尔文派学者指责亚民念已经偏离了加尔文的正统教义,尤其是在称义和拣选的方面。[18] 亚民念在他的作品中声明他的教导并非偏向苏尼西主义或伯拉纠主义,但是同时也有别于改革宗的思想,因为他坚持拣选是在基督内发生,而且对象一定是信徒。然而亚民念却表明他并非反对关于神拣选和预定的教义,而是认为神预见有那些人将会选择相信福音,所以神就预定他们得救。[19] 所以,一方面亚民念相信预定论,虽然他将预定论的定义扭曲了,同时他也坚持认为在救恩上,人的自由意志将会影响救恩是否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启动,同时人是可以选择抗拒圣灵的感动。[20]

亚民念主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亚民念主义并非是亚民念所创立的,而是在1609年亚民念死后,他的追随者根据他的思想所创立的“抗辩信条”。[21] 首先他们对预定论作出全新的诠释,就是因为上帝预见谁会相信他,所以就预定他们得救;其二就是他们相信基督的死是为了全人类的,虽然只有信徒得着福音的祝福;其三为了辩明他们并非是伯拉纠主义者,他们强调人并不能自救,救恩的启动一定需要从上帝而来的恩典,但是在第四信条当中他们却认同了半伯拉纠主义的教导,就是人可以抗拒圣灵的感动和救恩,这也是奥古斯丁和戈多马所反对的;而最后一个信条申明信徒在得到救恩之后是有可能在恩典中失落。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就是抗辩信条的第四条之内容已经在529年的奥兰治会议被定罪,而虽然第三信条申明他们非伯拉纠主义,可是在整个的信条中没有和半伯拉纠主义划清界限。[22]

多特会议         

为了平息争论,改革宗于1618年在多特召开会议,这也是改革宗教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会议,整个会议到了1619年的5月才结束。 多特会议的第一部分乃是要解决关于荷兰译文的圣经,不过此会议的重要目的乃是探讨亚民念主义。[23]  结果,会议一致拒绝接纳抗辩信条,并且针对抗辩信条做出了五个议决,第一就是无条件的拣选,就是上帝的拣选并非出于他的预知谁会对福音作出回应,而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旨意;第二就是有限的赎罪,就是基督只是为被拣选的人作出赎罪;第三就是人性的全然败坏,所以无法靠自力对福音作出回应;第四就是不能抗拒的恩典;最后就是信徒的坚忍,就是所有蒙拣选的信徒都被赐下信心在生命中熬过一切,并且保守他们的救恩和确保他们不会失落。而会议的议决除了成为多特信条,也被人成为加尔文主义,所以信徒必须了解亚民念主义并非出自亚民念自己所创立的主义,而是后人根据他的思想而成立的主义;加尔文主义也并非是加尔文自己对预定论所创立出的主义,而是多特会议对亚民念主义发出抗辩而产生。而后人则将加尔文主义,也就是多特会议的五个议决中的第一个字母抽出,成为郁金香教义。[24]

争论过程的影响 [25]

虽然多特会议的议决是否定亚民念主义,但是并不代表亚民念主义就会完全的消失。要知道亚民念主义和半伯拉纠主义是有共同之处,而半伯拉纠主义早在初期教会时期就已经被否决,但是过了几百年之后依然有人将他重提并认同。同时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人文主义抬头的时代,虽然多特会议的议决否定亚民念主义,可是当时的人还是可以有所谓的思想自由决定接受还是反对,同时对一些的神学教义也有可能产生了由个人见解出发的理论。

约翰卫斯理之所以成为亚民念主义的追随者,这和他的成长过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的双亲撒母耳卫斯理和苏撒那都是亚民念主义的追随者。[26] 苏撒那认为加尔文主义应该被弃绝,因为在推论的过程将会把上帝认定为罪的创始者。 而约翰卫斯理除了多年担任《亚民念主义》杂志主编,更青出于蓝将亚民念的神学立场提升到另一个地步,使到后来卫理宗的学者戴敦根据亚民念和卫斯理的神学立场对郁金香五点作出针锋相对的ABCDE五大点:

Atonement for All 广乏的赎罪,仅受限于个人的信心。
B. Believer’s Election 信徒的拣选,出于上帝的预知,非预定。
C. Convicting Grace 先存的恩典,可以遭拒,因此失效。
D. Deliverance from Sin 罪恶得赦本乎恩,人无法自救。
E. Endurance of the Saints 圣徒得以坚忍持守,但亦有可能在永恒里跌倒失落。

除了约翰卫斯理,亚民念主义也深深地影响当代的英国和现代的美国。[27] 甚至有些教会为了信徒的属灵生命和传福音的缘故而传达亚民念的思想,让信徒们觉得这个上帝并非冷冰冰而是充满着爱和平易近人的。

错误的预定论观点

若亚民念主义让人容易产生一种感到上帝是充满着爱和平易近人的效果,那么误解加尔文主义的人就会觉得上帝是个冷冰冰、毫无感情的上帝。这些错误的神学思想甚至被认为造成对宣教有着消极的态度。[28] 威廉克里的遭遇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他曾想到海外宣教,可是却被他的牧师阻止,理由为救恩若是上帝预定的话,就不是人的责任去传福音。从这里看到错误的神学观的确会影响信徒对上帝国度的热诚和事奉,因为虽然加尔文的思想奠定了预定论的基础,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止步不传福音,反而根据历史记载他曾派遣宣教团队到法国和巴西宣教,不过因为当时乃是改教初期,因着内部的纷争如神学上的争论还没有完全解决才使到宣教事工暂时停止。[29]

结语         

在探讨争论的整个过程,笔者看见不但看到当代的社会风气的确会影响到人对圣经的诠释,除非人愿意完全放下自己并且依靠上帝的带领来诠释他的话语,否则人很容易诠释出属于自己的意思。同时在研究神学的过程必须要全面,而不能将教义个别单独研究,因为要知道神是完整的神,是独一的神,而非由许多支离破碎的事物构造而成的。引用李健安博士的见解,就是除非人能够将灵性发挥与上帝接触,并且加入加尔文的见解,就是除非藉着上帝的启示——圣经让人认识他,否者没有人能够得到关于上帝完全的知识。[30]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

参考书目: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森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上卷,钱曜诚译。中国:三联书店,2010。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中卷。钱曜诚译。中国:三联书店,2010。

约翰加尔文。更广阔的生命。陈佐人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1。

庄祖鲲。宣教历史。美国:基督使者协会,2004。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译。台湾: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2。

李健安。神学统一性与文化使命。马来西亚:福音文化系列,2005。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3:改教运动前后。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

杨东川。郁金香的奇葩:阿民念其人其事其思。台湾:财团法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2008。

Gonza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2 : The Reform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USA: Harper Collins 1985.

Reid, W.Stanford. John Calvin: Hi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Word. Michigan: Zondervan Co., 1982.

公布栏.“马丁路德《论意志的捆绑》(1525)摘录.”[on-line]. Accessed 2012年10月30日.

百度百科.“伊拉斯谟.”[on-line]. Accessed 2012年10月30日.
Available fromhttp://baike.baidu.com/view/399063.htm.; Internet.

陈济民.“更新与宣教(二)——宣教的突破.” 大使命 双月刊第八十期 (2009)[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gcciusa.org/Chinese/b5_publications/GCB/2009/Jun/June%20GCB%20P028.pdf.;
Internet.

维基百科.“人文主义.”[on-line]. Accesed 2012年10月30日. Available 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E4%BA%BA%E6%96%87%E4%B8%BB%E4%B9%89.; Internet.

维基百科.“阿民念主义.”[on-line]. Accesed 2012年10月31日. Available 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E9%98%BF%E6%B0%91%E5%BF%B5%E4%B8%BB%E7%BE%A9.; Internet.

Hulse, Erroll. “John Calvin and his Missionary Enterprise.” Reformation Today 4 (1998)[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reformedtheology.org/html/issue04/calvin.htm.; Internet.

Wikipedia. “On The Bondage Of The Will.”[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ttp://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Bondage_of_the_Will.

Wikipedia. “De Libero Arbitrio Diatribe Sive Collatio.”[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_libero_arbitrio_diatribe_sive_collatio.; Internet.

注脚:

[1]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 45-46。

[2] 林颜涵,《透析自由意志的争论》,(学术研究论文2012),6。

[3]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译,(台湾: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2),457。

[4]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3:改教运动前后,(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456。

[5] 加尔文,约翰,更广阔的生命,陈佐人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1),70。

[6] 李健安,神学统一性与文化使命,(马来西亚:福音文化系列,2005),54-55。

[7] Wikipedia, “On The Bondage Of The Will,”[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Bondage_of_the_Will.;  Internet.

[8] Wikipedia, “De Libero Arbitrio Diatribe Sive Collatio,”[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_libero_arbitrio_diatribe_sive_collatio.; Internet.

[9] “马丁路德《论意志的捆绑》(1525)摘录,”[on-line]; accessed 2012年10月30日;available from http://ccany.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ccany&proc=read&bid=8&msgno=28.; Internet.

[10] Wikipedia, “De Libero Arbitrio Diatribe Sive Collatio,”[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_libero_arbitrio_diatribe_sive_collatio.; Internet.

[11] 公布栏,“马丁路德《论意志的捆绑》(1525)摘录,”[on-line]; accessed 2012年10月30日;available from http://ccany.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ccany&proc=read&bid=8&msgno=28.; Internet.

[12]林颜涵,《透析自由意志的争论》,(学术研究论文2012),10。

[13]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3,305。

[14] 林颜涵,《透析自由意志的争论》,(学术研究论文2012),11。

[15] 加尔文,约翰,基督教要义:中卷,钱曜诚译,(中国:三联书店,2010),930。

[16]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3,503。

[17]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2 : The Reform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USA: Harper Collins 1985),179.

[18] W. Stanford Reid, John Calvin: Hi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Word. (Michigan: Zondervan Co., 1982), 104. 

[19]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325。

[20] 林颜涵,《透析自由意志的争论》,(学术研究论文2012),12。

[21]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2, 180.

[22]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46。

[23] Justo L. Gonzalez,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2, 181.

[24]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的赎罪(Limited Atonement),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和圣徒的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这五个英文字的首个字母合拼为 “TULIP”,tulip是郁金香的英文翻译。

[25] 林颜涵,《透析自由意志的争论》,(学术研究论文2012),20。

[26] 杨东川,郁金香的奇葩:阿民念其人其事其思,(台湾:财团法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2008),61。

[27]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327。

[28] 庄祖鲲,宣教历史,(美国:基督使者协会,2004),131。

[29] Erroll Hulse,  “John Calvin and his Missionary Enterprise,” Reformation Today 4 (1998) [on-line]; accessed 31 October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reformed-theology.org/html/issue04/calvin.htm.; Internet.

[30] 李健安,神学统一性与文化使命,54-55。另参加尔文,约翰,基督教要义:上卷,钱曜诚译,(中国:三联书店,2010),38-45。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59 预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争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