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00 浅析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
撰稿:楷文
绪论
彼得前书这一封书信是写给“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信徒。这几个地方组成罗马在亚细亚北部的多个省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这封信引用旧约以及使用以色列的称呼,这显示了收信人可能从前是犹太教徒,并没有太多基督教的色彩。许多人对当时代流行作品有一个误解,即假定犹太人一定不是基督徒。尽管我们必须重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分别,但事实上,最早期的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出来的,而最早期的基督徒同时是犹太人和基督徒。[1] 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一点非常有趣的。虽然他们都来自外邦的背景,但彼得却把他们当成以色列人一样来称呼。这意味着,在某个程度上,他们已经“取代”了以色列国,成为神的子民,现在他们才是真正的、新的以色列。因此我们相当有把握的做出以下结论:彼得这封书信的收信人由归信基督教的外邦人所组成。在他们未信之前,可能曾归信犹太教,或者至少也是属于敬畏神的群体。[2] 本书信息可分为三部分:一、救恩;二、教会;三、基督徒生活。[3] 在三章十八至二十二节中,当彼得在描述耶稣基督榜样的时候,也提及他救赎的工作。彼得将植根于上帝救恩的伦理劝告巧妙的结合起来。从我们浅析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作一个简单的绪论。三章十八到二十二节以耶稣基督作为榜样开始,如何明白神的旨意并面对逼迫。耶稣基督以一个义人的身份代替不义的受苦,但是神已经宣告他无罪,他现在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在描述耶稣受苦和神宣布他无罪之间,彼得提及耶稣基督向一些灵传道(3:19)。接着,彼得进一步阐述这一些灵,将他们等同于那些在挪亚时代生存的人的灵,并将神在当时洪水时藉着方舟拯救人,与彼得那时的基督徒透过洗礼得拯救加以比较(3:20-21)。这一切都以宣告耶稣基督无罪这个结论作为结束。虽然耶稣基督受苦(3:18),神最终也宣告他无罪(3:22)。[4] 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说“他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 这节经文提到耶稣基督曾去传道给监狱里的灵听这一件事,历代信徒对于此处经文的疑问都不绝于耳,而历代学者对此处经文的解释也是看法不一,众说纷纭。这是一直困扰很多基督徒的难解经文之一[5],马丁路德说:“这是一段很精彩的经文,而且可能是新约圣经当中最令人费解的经文。所以我不能肯定是什么意思。” 关于其解释也多有争论。巴克莱直接将它定义为“整本圣经中最难解释的经文”,[6] 足可见其难解之程度。而这些不同的解释就有七种[7]之多,[8] 但这些说法中多半是依靠经外文献为主要依据的解释,甚至有些还是建基于仍具争议性而不确定的立论之上的。笔者考虑到,若能从作者本身的写作中能找到对此处经文的答案,将是最为理想的。而相信彼得在写此书信时,各章节中必有其互解的可能性,况且,彼得写信时必有从圣灵而来直接的默示。“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注:或作“凡 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而不需要依靠经外的文献来提供他在书信中的观点的可能性。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不会将解释的重点放在经外文献或圣经本身所不支持的观点上,而是从经文和与释经的基础原则来进行研究探讨,尝试处理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的解释。
一、对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经文本身的诠释
彼得在这节经文的意思似乎是指着耶稣基督死后在未复活之前曾经在灵界里(阴间)作过传扬福音的工作。当我们以使徒行传二章二十七和三十一节记载彼得在五旬节的讲词中,基督确实在阴间存在过一个短的时期。这就是为何在历世历代的使徒信经中有这一段话 “…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 按照曾立华的解析,“这灵”应该与上文十八节“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有紧密的关系。在希腊文的抄本中,这两个“灵”的字眼是以小草字而不是一般的大草字的“圣灵”。所以,极有可能“这灵”乃是指着耶稣基督的灵魂仍是活跃的。[9] 在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的解释中,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有认为是基督复活后亲自去到阴间向犯罪被囚的天使或是不信的人宣告衪的得胜,或是认为是基督在灵里透过挪亚传道给挪亚当时代的人听),纠结点还是在于对“监狱里的灵”是谁这个困惑,以及基督所传的信息的内容是什么这两点的解释。倘若这两点的解释有不同,结论便不同。笔者将在第一大点的内容中将此经文不同的看法罗列出来,并会在第二和第三大点中集中和出处理和解释。
(一)“衪藉这灵”
综合学者的分析与见解,归纳出三种见解:
1.指着旧约时代那些已经死了的犹太忠信者的灵魂,根据约翰加尔文的见解,这个“监狱”指的是“律法的束缚”,是一种象征性的比拟;
2.指着堕落的天使,就是创世记六章二节提到的“神的儿子们”,即一批堕落的天使;
3.指洪水时期被毁灭的全人类,因这符合二十节的含义,而这些被洪水淹没的不顺服命令的人类可代表一切未听过福音而死去的人。[10] 当解释十九节的“衪藉这灵”时,要联系前面18节的“按着灵性说,衪复活了”来看。十九节的原文里没有“灵”,只有“这”,如此便导致了两种解释的可能性,一是“这灵”,意指前面的“灵性”(即圣灵),二是也有可能指“这事”(即基督复活一事)。 而学者们普遍认同18节的“按着灵性”是指一种“属灵的领域”,一种属灵的状态,意指基督是“活在永恒灵界里,活在灵运行的领域中”, 这里若按前者解释的话,基督的活动就不会受限于衪所存在的时空,而衪传道的事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若按后者解释的话,那么基督传道给监狱里的灵听的时间就会是在基督死后与复活之间或是复活后才发生。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二)“曾去传道”
基督所传讲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向“监狱中的灵”宣告赦罪和拯救,亦有认为是宣告基督得胜和神的审判。在原文中,“传道”一字与“传福音”有别。[11] 关于基督所传的道的内容是什么,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十九节的“传道”并不是“传福音”,而是宣告赦罪和拯救或基督的得胜和神的审判,另一看法则坚持“传道”的意思就是“传福音”。两方的学者都从原文的词性及圣经对“传道”一词的用法来加以证明各自的观点, 若按此两种不同的解释,则会影响对“监狱里的灵”以及基督是如何去宣讲的解释。
(三)“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
这“监狱里的灵”是谁,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点所在,而这里的“监狱”所指为何,也对经文的意思很有影响。麦克阿瑟以彼得所用之pneumasin并非是属格而认定这“灵”并不是指人而言,而是犯罪被囚禁的天使。 Archibald T. Robertson也认为圣经中“灵”单独存在时并不是指人,虽然新约中以“灵”指人的情况只在来12:23出现过一次,但因有修饰语“被成全之义人”给出界定而得知是指人;而新约中“灵”若单独出现时是指“超自然的存在”。 笔者认为这只是推理,并不可以完全否定特别的情况就一定是不可能的情况。而且Archibald T. Robertson只指在新约中没有这样的用法,但排除了旧约。传道书12:7就有这样的用法,说“灵归与赐灵的神”,就是指人而言的。 所以,在这里有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这“监狱里的灵”是犯罪被囚禁的天使,另一则是指人。
“监狱”,一般学者给出的答案几乎都是指一个将灵囚禁起来的肉眼看不见的牢房,但赖可中却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这处不当按着字义解作地狱或阴间,而当按着象征意义解为人受到罪恶的捆绑, 意思就是说这些人因为犯罪的缘故而受到罪恶的囚禁。
二、从上下文的角度来看这段经文的诠释
如前文所述,本文所要处理此处经文的主要依据是圣经的内证,而非经外文献。而在这里笔者认为首先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监狱里的灵”到底指向谁,接着再根据这个答案的基础来解释其他问题作为为思考逻辑与客观推论的基础。
在十九节“监狱里的灵”之后,紧接着二十节“就是”二字。这意味着,二十节所说的“就是”后面所提到的对象,即是十九节的“灵”是谁的答案。虽然二十节的“不信从的人”在原文中是没有“人”这个字,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天使”。在彼得后书三章二十节补充挪亚曾在他的世代时“传义道”,然而圣经创世记第六章却并没有记载挪亚向犯罪的天使传。相反的,根据经文,这“不信从的”是神所“容忍等待的”,而神所容忍等待的是谁呢?彼得后书三章九节就给出了答案。原来神是在宽容罪人,等待罪人能够悔改。而且彼得在彼得后书二章四节已经清楚阐明:神并不宽容犯罪的天使。此外,“不信从的”与“当时得救的人”形成对比,并且,上文的3:1~17和下文的“只有八个人”与第四章之后都是在阐述人的问题,因此,若将“监狱里的灵”解释为天使是不符合上下文的一贯性以及不符合神救恩之对象的真理的。那么将这“监狱里的灵”解释为“人”的解释较符合上文下理以及圣经的真理。
紧接着要处理的问题是基督传道的内容是什么,因为这将决定“监狱里的灵”是什么“人”的解释。而二十节“当时进入方舟,藉着水得救”一语足可表明这是救恩的问题,但这救恩当时只有挪亚一家接受了,而那些“不信从的人”却没有接受。接受的挪亚一家八口就得救了,而那些不接受(“不信从的人”)就灭亡了。也就是说,基督传道的内容,并不是向“宣告得胜”之意,而是“传福音”使人悔改相信而得救之意。
若传道的内容是“传福音”,就更不可能将“监狱里的灵”解释为天使了,因为根据希伯来书二章十六节清楚表明的立场——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这让我们看见神不太可能会拯救天使。那么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这被传福音的“人”是什么人呢?或说他们是在什么状态下听到这福音的呢?是活着的时候吗?还是人死去之后的灵魂被囚禁的时候呢?根据圣经对人死后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机会接受福音的真理而论,那这里所提到的这“人”领受传道的时间不可能是在他死后,而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十九节说是“基督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是基督去传的,那基督是怎么去传的呢?根据前文,那些“不信从的人”是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听见的,那么就不可能是基督死后或复活后去向他们传的。这些“不信从的人”是在“挪亚预备方舟”的时候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传福音给他们的行动是发生在挪亚时代的事情。若是如此,那么基督是怎样做到这件事情的呢?赖可中和顾韦恩皆以基督的先存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先存的基督藉着圣灵,感动挪亚向挪亚时代的人传悔改的福音。 这样的解释较符合真理的一贯性,也与彼得后书二章五节“传义道的挪亚”一致,并起到互相解释的果效,是从圣经中就可以找到的答案。
综上,可以得出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就是:“他(基督)藉这(圣)灵曾(透过挪亚)去传道给那些(以前在挪亚时代的人,但如今)在监狱(阴间)里的灵听。” 所以,并不是基督死后与复活之间或复活后去到阴间向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传福音,而是基督在圣灵(或说属灵的领域)里透过挪亚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宣讲福音。
三、从彼得的写作主题和目的来诠释这段经文
或许有人会问:彼得为什么要在这里插入这一段有关基督在圣灵里透过挪亚来向他的时代之人传义道的事迹呢?其实只要您了解彼得写作这封书信的主题和目的之后,那就不太难理解这个问题。
史葛•麦克奈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作出诠释时,人们往往容易受到此处经文的难解程度所牵制而忽略了彼得写下这处经文的目的所在。 相信彼得在写此书信时的每一个信息铺陈都会与其写作的目的有关连,这是大部分圣经学者们都可以一致认同的观点。而彼得在此书信中的主题非常明显,是基督徒的受苦, 目的则是帮助、鼓励基督徒在苦难和逼迫之中仍能在神的恩上站立得稳(彼前4:1~13)。据此,对彼得提出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的经文也当置于这样的大背景和大前提下来进行理解。
彼得的读者当时正处在患难受苦的处境之下,彼得希望透过这封书信可以帮助他们藉着信靠和顺服基督而得着灵命成长,使他们知道他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鼓励他们“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更是要常作准备来为主作见证,传盼望的福音,叫那些诬赖、不信的人因他们而自觉羞愧。“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注:“的威吓”或作“所怕的”),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3:14~16)。这正如挪亚在他的那个时代向那些嘲笑与不信从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挪亚这些相信的人虽然只是少数,虽然只有八个人,但他们因坚持信靠和顺服神而成了有福的人,进而得了拯救。倘若彼得的读者也能在苦难中像挪亚一样,虽在受苦之中,但仍藉着圣灵的帮助,坚持盼望、坚持在邪恶不信的世代作神忠信竖立的跟随者和神之义道的传递者,“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教得荣耀”(彼前4:11)。
这样看,将十九节的“基督曾传道给监狱里的灵听”解释为是“基督透过挪亚传道给那时代的人听”是自然不过的写作铺陈了。笔者也认同这个解释,因为这个解释所引发的问题与困难是所有的见解当中较少的,也是较贴近符合真理和最能让人接受的。
结语
若诠释这段经文时,能相信圣经本身已经可以为所寻求的答案提供最好、最直接的资料,那便会少了那些只能靠推断却反而使人更迷糊的经外资料所带来的误区。然而这并非说它们没有存在与探究的价值,而是说在这个解释上它们并没有客观的可取之处。透过经文本身,以及上文下理和以经解经的途径[12],便可得出一这个符合圣经真理,又与彼得的写作目的相符合的解释,可以说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因此,笔者可以下个小结论[13]:基督并没有去到阴间给犯罪的天使或死去的灵魂宣告衪的得胜或宣讲衪的福音,而是在属灵的领域里藉着圣灵感动挪亚向他那个世代不信从的人传义道,但因为他们的不信,所以如今他们的灵魂被囚禁在阴间;但挪亚因坚信和顺服神的道而蒙福,一家人都得了拯救。并且,彼得以此例鼓励当时正在受苦的基督徒要效法基督与挪亚的受苦,好使他们能得神的成全,又能得享神那永远的荣耀。“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那赐诸般恩典的 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 5:9-10)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脚:
[1] J.G.Dunn, The Partings of the Ways Between Christianity (Philadelphia :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1991 ; C.A.Evans and D.A. Hagner, eds., Anti-Semitism and Early Christianity : Issue of Polemic and Faith (Minneapp=olis: Fortress, 1993).
[2] 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18-19。
[3] G.E.Ladd.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74), p640-648.
[4] 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201。
[5] 很少经文会将这么多主题和不同的概念交织在一起。难怪许多释经学者在面对这段经文的时候都摇头叹息。但其实这段经文并不复杂。正如耶稣基督以义人的身份受苦,并得到神宣告他无罪;如果彼得的教会也接受他的劝勉的话,那么他们也将会得到神宣告的无罪,并能够与耶稣一起坐在神的面前。这是理解这段经文典型的方法之一,将这段经文与前文(3:13-17)联系起来。参自: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200。
[6] Archibald T. Robertson,《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得前后书 约翰一、二、三书 犹大书》卷九,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詹正义、赖耿中和潘秋松译(香港:美国活泉,1997),435。
[7] 在这七种解释当中,其中三种是占比较高比例的。主要三种不同的看法:一、降下地狱说;二、基督先存说;三、灵界胜利宣告说。参自: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201。
[8] 赖可中牧师将不同的说法罗列了出来,并以表格的方式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清楚简单,使人容易掌握。详细资料可参:赖可中,《彼得前书——经历苦难进入荣耀》,明道研经业书60(香港:明道社有限公司,2012),145-146。
[9] 曾立华,《彼得前后书、犹大书——乱世惊情中的持守》》,生命信息系列(香港:天道,2000),91。
[10] 曾立华,《彼得前后书、犹大书——乱世惊情中的持守》》,生命信息系列(香港:天道,2000),91。
[11] 张永信和张略,《彼得前书》,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1997),308。
[12] 从上下文理解这段经文是极其重要的原则。耶稣是义人,却为那些不义的人受苦。神藉着将耶稣基督提升到自己的右边宣告他的无罪。彼得希望教会能够明白,如果他们保持忠诚,也会好像耶稣基督那样获得神宣告无罪。这盼望应该在他们忍受苦难时给他们支持,这盼望也是他们随时准备谈论的,同时彼得也鼓励他们拥抱这个盼望。参自: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202。
[13] 当我们给那些“明显不清晰”经文下结论时要谦卑。我们必须尊重其他看法,容忍不同的解释存在。当一段经文的中心思想引起那么多的分歧并不常见。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承认,关于经文的意思存在很大的争论。参自: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203。
参考书目:
巴克莱。《雅各书•彼得前后书注释》。每日研经业书。禇永华译。香港:基督教文艺,1987。
冯国泰和李汤马。《彼得前后书•犹大书》。天道研经导读。梁海伦译。香港:天道,1998。
顾韦恩。《彼得前书》。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欧思真译。台北:校园,1995。
赖可中。《彼得前书——经历苦难进入荣耀》。明道研经业书60。香港:明道社有限公司,2012。
马唐纳。《普通书信及启示录》下册。新约圣经注释。蔡宗正译。香港:角石,1996。
麦克阿瑟。《彼得前书》。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系列。刘思洁译。台北:天恩,2012。
史葛•麦克奈特。《彼得前书》。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0。陈永财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4。
杨濬哲。《彼得前后书讲义》。灵水业书。U.S.A.:福音文社,2002。
张永信和张略。《彼得前书》。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1997。
Archibald T. Robertson。《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得前后书 约翰一、二、三书 犹大书》卷九。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詹正义、赖耿中和潘秋松译。香港:美国活泉,1997。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00 浅析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