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088 《基督教的静观与佛教的禅定》阅读心得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585℃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088 《基督教的静观与佛教的禅定》阅读心得
撰稿:楷文


基督教和佛教的信仰非常不同:基督徒相信天堂而佛教徒相信六道轮回;《圣经》以创造论为基础而释迦认为并无一人能主宰一切,缘生而起;基督教主张罪与痛苦乃源于人的堕落导致与神的关系破裂,藉着神主动的介入使人性能自我提升。佛教认为痛苦来自因缘生灭,要从中解脱就需要透过缘觉。虽然基督教和佛教的信仰有明显的分歧,但当基督教的静观与佛教的禅定平列对照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颇为相似的地方。静观是以“思维默想”的方式,无需可以运用记忆、思维和想象力去默想上主,是一种“情感的祈祷”(affective prayer)。阿奎那则用“倾注的静观(infused contemplation)来形容人对神深入的认识行为,但这乃是神主动进入祈祷者的生命而非靠人的自力。狭义意思是指一个人迈向神人密契的相较经验和历程。佛教的禅定则建筑在三项基本修持:戒、定、慧;主要是唤醒人们觉悟,实践八正道,进而从痛苦中解放而达至涅槃的境界——归于万物一体的真如(物我同体)。

静观的“神人合一”与禅定的“物我同体”乃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信仰基础点,其中根据不同的深度或境界的划分:静观的历程是从“思维到默想”进而达到“静观”,而禅定则是以九次弟划分,由专注凝神,直到涅槃寂灭、圆明清净大觉的境界。尽管如此,但其中亦存在许多相同点,例如:恻隐之心,以“爱”为主要出发点关心身边的人、事、物,以渡人解脱痛苦为己任。 与此同时,两者均强调“静”的逐步进深,但这个静并不是指停止身体劳碌活动而去座另类沉思默想的活动。静乃是一种心境,关键在于心思情绪的敛静。从基督教的层面切入,只有当祈祷的人完全安静下来,内在和外在的活动都歇止的时候,方能觉识上帝的临在(诗46:10)。而佛教则以静虑心思为基础,让觉识的海洋平静如镜,以照万物的真相。姑且不谈论基督徒能否用禅定的方法来祷告是否符合圣经真理,但是一味的以“达至的默观”为目标,一厢情愿想凭自力不断的操练努力达到静观,这未免已经本末倒置,同时也失去原本应有的淳朴心志。别将神主动赋予我们的恩典变成了夸耀自我祈祷境界的等级。焦点不应该被混淆,静观的焦点不应该放在方法上,而是应该放在主的身上。

结论

禅定与静观的经验并不互相排斥,至少静观的“黑暗”经验与禅定的“空”是可以对照的。而静观的“神人合一”与禅定的“物我同体”亦有相近之处。但是笔者仍旧持较保守与传统的神学立场,反对借用禅师的教导来祷告或灵修。因为,笔者深信使我们祷告(静观)产生果效的并不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因为已经被罪污染的意志几乎无用武之地)而是中保耶稣基督。当我们矫正属灵眼光,聚焦在这位中保:主耶稣基督身上的时候,方能敞开我们的心让祂来“寻找”我们。唯有让祂住在我们里面,犹如枝子与葡萄树相连的时候,我们的属灵生命方能领受生命活水,永不枯竭。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使用、转载;已经抄袭者请自行删除,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即为盗取。十诫中第八诫不可偷盗” ®®®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088 《基督教的静观与佛教的禅定》阅读心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