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27从基督教的教义回应佛教世界观中的“救赎观”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776℃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27 从基督教的教义回应佛教世界观中的“救赎观”
撰稿:楷文


引言

林世敏在其所著《比较宗教信仰》的一书中,指出了不同宗教之得救(救赎)方法的不同,并提出二者之间得救方法的不同乃在乎其宗教是属“神的宗教”或“人的宗教”[1] 而定。[2] 作者寇尔森和皮尔丝在《世界观的故事》著作内的故事中带出救赎对全世界人类的重要,并指出人若得到了正确的得救方法,就等于恐惧的解除,生命中最令人苦恼的问题已得到答案。[3] 此外,作者还指出人类对救赎的渴望铭刻于人类灵魂深处,且是普世性的,因而每一种宗教和世界观都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救赎。[4]

因此,本文将会从基督教的教义与观点回应在佛教世界观中的“救赎观”。

一、佛教的救赎观[5]

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有着“四圣谛”[6] 的教导,而其中第三项——灭谛——乃指人意识到要消除由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而在消灭了这一切之后,人就会摆脱轮回生死之苦,进而达到一种叫做涅磐的境界。[7]《图解佛教》的作者田灯燃还指出,佛教在产生之初就提出了对人生和世界本质的看法,其中也提出了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最高理想,即达到成佛,亦或是涅磐之境界,以致能从无间断之轮回生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8]

佛教基于对人生观的悲观认知,因而认为人的命运,即人无论是生、是死都是一件极度痛苦之事;此外,在佛教所提倡的“六道轮迴”[9] 中,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人在如此永无穷尽的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之中,或变人,或成动物,或升天,或入地狱都是永不止息与痛苦的。[10] 轮迴有着生死轮迴、轮迴转生的意思,而一切的众生由于惑业所致,都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这就如车轮般不停地迴转,永无穷尽。然而在这轮迴的基础就是“业力“(karma)。[11] 这即表明人要脱离这永无穷尽的轮迴,也只有所谓的“得解脱”方可。然而唯有加紧修道,才能进入那永世无生无死的涅槃,之后便不再有生死、死生之痛苦了。[12]

谈及佛教得解脱(得救赎/涅磐)观点,便避不开修行之要道,而这修行就与四圣谛中的“道谛”有密切的关系了。在“道谛”中又有“八正道”[13],其乃达到涅磐的境界与得解脱的正确途径。其中就反映出了佛教的解脱观(救赎观)。[14] 这八正道乃佛陀所觉悟的解脱之道,即解脱痛苦和轮回之道,就必须修此“八正道”,这八正道的修行可说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佛教的道谛。[15] 对于佛教而言,若根据四圣谛之思想,其终极目的就是要跳出轮迴,这才是解决痛苦最终极的办法。[16]

 张逸萍还指出,涅磐是一个绝对虚无的境界,因为它代表着一切痛苦的结束,随即永远脱离无穷的生死轮回。在涅磐中一切因欲望/渴爱而带来的苦都消失,非但自己没有了知觉,甚至连自己也消失了,痛苦也就随之烟消云散。[17]

二、基督教的救赎观

按照林世敏的分析,“神的宗教”对于得救一环之教导,除了劝人为善之外,还特别强调“信”在得救一事上重要的地位。[18] “信心”在基督教的救赎观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旨,因为在约翰福音三16节[19] 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信”之重要性。其中所提到的“信”那指向“得救的信心”[20],这乃表明了人“因信基督,以致得救”的一种信心,也就是一种“我相信基督以致得救”的信心。[21]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首先,人需要救恩乃因罪的缘故,而罪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死亡(罗六23a),且是永远的死亡(启二十15、二十一8)。若从人类之始祖——亚当、夏娃——便可看见犯罪后的结果,即与神隔绝、与丰盛的生命隔绝等。[22] 但就在人类犯罪之后,神就已经暗示了救恩与其施行方法的出现(创三15、21)。此外,这也表明了“救赎”乃是神的定旨计划[23] ,而在基督徒所领受的救恩,就是神在基督耶稣身上精心策划的救恩计划。[24]这就如加拉太书四4节[25] 中所说的一般,基督耶稣的降生是在“时候满足”之时,显明了一切都在神的心意与计划之中,在历史与时间的进程之内。

基督耶稣的十字架是人类历史中的转捩点,亦是神救恩的核心和标志。[26] 对于基督教的救赎意义而言,从林后一10节[27] 便能看出,其包含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三重意义[28] 。[29] 另外,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乃作为一个献祭,而其中的意义就是为世人称为挽回祭。因为罪带来了神的不悦与愤怒,但出于神慈爱、怜悯和公义、圣洁的属性;基督的死,就挽回了神的愤怒,使神可以接纳人到祂的面前。[30]

凭着基督耶稣的救赎,有罪的人能被神称为义,且被接纳为神的儿女。[31] 不但如此,悔改归信、被神接纳的人,必能毫无瑕疵的站立在神的审判台前。[32] 凭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属神的儿女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所带来的威胁,因为其权势已被打败(林前十五51~57 [33] )。而“得荣耀”就是救恩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即把由“有效恩召”开始的救恩次序带到成全与圆满的终点。[34]

三、回应佛教之救赎观[35]

若从根本上理解,无论是世俗或是宗教在其世界观的救赎观中,它们都为人提供了救赎方法,试图解决人类的困境,并给予更新世界的希望。[36] 但基督教信仰却为世人提供了生命最根本问题唯一的真实答案,作者寇尔森和皮尔丝从三方面指出世人如何能的拯救的最佳理解,即基督教信仰以正确诊断人类之困境作为开始;对于罪的问题,基督教信仰也提供了唯一的解答;此外,基督教信仰所提供的救恩乃基于历史的事实。[37]

 对于第一点而言,作者表明人类之困境的根本问题是道德问题,及人在圣洁之神面前的罪咎。正如按罗马书三23节所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此外,罪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死”,如罗马书五12节“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由罪所带来的“死”乃牵涉肉身与灵性方面,人与神隔绝,与神所赐丰盛的生命也都隔绝了,这都是从人类的始祖犯罪后的观景。

由此可见,“死”并不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元素,它亦非是人生命循循不息的再循环模式;反之,它是罪所带来的结果,而有罪的人在死后将会面对圣洁、公义神的审判,如希伯来书九27节所说,“按着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基督教信仰与其他宗教或其他的世界观一样,指出了人的弱点/困境(罪),但它却为罪的问题提供了唯一清楚、明确、肯定的解答。出于神的圣洁与公义之属性,祂不能在无缘无故的情况之下宣告人无罪;出于神的慈爱与怜悯之属性,祂却不愿看见人在最终沉沦、最终走向死亡。神为了把我们带回祂身边,于是自己就穿越了使我们与祂隔绝的裂口中,即道成了肉身(约一14);自己卑微,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腓二7~8);祂有为我们的罪死,成为了多人的赎价(太二十28、提前二6);成为了挽回祭,表明了神对我们的爱(罗三25、约壹二2,四10),将我们从神的震怒中拯救回来(约三36)。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满足了神圣洁与公义、慈爱与怜悯的属性,也满足了律法的要求(罗三21~26)。

此外,基督耶稣的复活,更是带给了我们一个活泼的盼望(彼前一3)。基督耶稣的复活,表明了祂已经战胜了罪恶的权势,战胜了死亡的毒钩,使我们也能够从罪、死、邪恶与毁灭中的自由。由罪而来的“死(肉身与灵性的死)”,因着主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与复活而得到了解决(罗五1~2)。

结论

正如《世界观的故事》一书中所说的,“只有基督教提供真正的拯救——恢复我们被造的状态,以及给予我们与神永远和睦的盼望。”[38] 若基督教与佛教二者之间在救赎观上做出比较,便能发现后者所提倡的救赎观充满许多的未知与不肯定。在循循不息的轮迴之中,基于业力、善行、积功德、加紧修道,此外再加上八正道,或是“戒法”[39] 等修行方式,涅磐之境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达到的事,于是人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中受尽人生中各式各样的苦,而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但从基督教信仰的圣经向世人显明的救赎却是实在的,无论是从圣经或是历史而言,神的救赎都是确实的。就如希伯来书十二1a节所说的一般,“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此外,又如哥林多后书一20节所说,“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祂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因着主耶稣基督,悔改归信的人能够有活泼的盼望(彼前一3);因主耶稣基督成了永远的大祭司,我们就有了灵魂的锚(来六19~20),祂也从罪和死亡的权势中拯救了我们,并赐给了我们永生(约壹五11~13)[40] 。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参考书目

梁天庶。《简明圣经史地图解(增订版)》。金玉梅编。圣经工具系列。台北:橄榄出版有限公司,2015。
吴罗瑜编。《圣经新词典上册(A-J)》。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3。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上)》。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
鲍会園。《启示录》。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4。
卢龙光等编。《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03。
冯象。《摩西五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洪竟。《护教学——佛教的救赎观》。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2016。
莫里斯。《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启示录》。陈詠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吴道宗。《启示录——得胜君王的启示与作为》。神学造就系列5。台北:华宣出版有限公司,2013。
马有澡。《最后的启示——启示录诠释》。圣经系列1。台北:天恩出版社,1997。
罗伟。《启示录注释(下)》。新约系列13。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7。
格兰·奥斯邦。《启示录注释——(下册)》。顾华德。新约系列15。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8。
魏司道。《启示录研究》。赵中辉译。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部,1978。
陈济民。《未来之钥——启示录注释》。生命的诠释丛书。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5。
布恒瑞。《末了的事——启示录研究》。郭凤卓译。研经系列。台北:苗根出版社,2001。
曾思瀚和吴莹宜。《启示录的刻画研究——英雄、女性与过度的故事》。香港:道声出版社,2009。
黎曦庭。《图解末世预言》。杨伟珊和云郁娟译。专题系列20。台北:圣经资源中心,2007。
饶柏·孟恩思。《启示录注释》。李忠晋和潘秋松译。美国:美国麦种传道会,2007。
               

注脚:
 

[1] “神的宗教”比较不注重修行的方法,因为教徒的得救与否,乃是取决于神是否对其人满意。此外,这一类型的宗教特别强调“信”之重要性过于劝人为善。“人的宗教”所主张的几乎完全与神的宗教之论述背道而驰。因其所强调的是人类有自救的能力,而且除了自救以外,别无他法能使人得救。

[2] 林世敏,《比较宗教信仰》,(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1980),38-40。

[3] 寇尔森和皮尔丝,《世界观的故事》,林秋如和林秀娟译,(台北:校园书房,2006),292。

[4] 寇尔森和皮尔丝,《世界观的故事》,293。

[5] 洪竟,《护教学——佛教的救赎观》,(学术研究论文2016),5。

[6] “谛”字源自于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其引申意思即“真理”;而四圣谛便指向了佛教中的四条真理,这四圣谛亦是佛教一切教义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四圣谛的内容分别有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指向了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这也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基本看法;“集谛”则指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爱,因其会带来种种的欲望,当诸欲望无法被满足时,便是痛苦的产生;“道谛”乃是灭谛的具体化表征,亦是消灭痛苦的具体方法,此方法又被称为“八正道”。

[7] 田灯燃编,《图解佛教》,(北京:陜西师范大学,2007),32。

[8] 田灯燃编,《图解佛教》,96。

[9] 参《图解佛教》一书,第76页。六道轮迴——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10] 龚天民,《世界五大宗教》,吴恩溥编,(台北:校园书房,1981),152-153。

[11] 龚天民,《六道轮迴真相》(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2),11。

[12] 龚天民,《世界五大宗教》,153。

[13] 参《图解佛教》一书,第32页。“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 邹杰豪,《死不如生——一个对华族传福音概念的探讨》,(马来西亚:马圣,2015),56-57。

[15] 张逸萍,《为真道争辩(中)》,(台北:天恩,2013),242-243。

[16] 张逸萍,《为真道争辩(中)》,247。

[17] 张逸萍,《为真道争辩(中)》,251。

[18]
 林世敏,《比较宗教信仰》,38。

[19] 约三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20] 亦称之为“特殊性信心”。

[21] 陈若愚,《基督、圣灵与救赎:基督教要义导览》,系统神学丛书,(香港:基道,2010),195。

[22] 苏颖智,《认识救恩(新修版)》,(香港:全心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29-30。

[23] “定旨计划”指向了上帝在与人相交之际,有祂一种既定了的行事的模式。

[24] 辛克莱·傅格森,《磐石之上——掌握救恩要义 稳健属灵生命》,叶从容译,(台北:改革宗,2008),28。

[25] 加四4“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

[26] 陈若愚,《基督、圣灵与救赎:基督教要义导览》,68。

[27] 林后一10“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

[28] 参《认识救恩(新修版)》,第13-14页。过去的救恩——借由悔改归信而享受到从罪的权势和从神的震怒,并将来的永死中得着释放和自由;现在的救恩——指向信徒灵性与肉体方面,神能够将我们从灵性的软弱与肉体的软弱中释放我们,医治我们;将来的救恩——遥指基督再来之时,信徒身体的得赎,即返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蒙主赐一个复活的生体,是荣耀的、永不朽坏、永不衰残,好像主复活后的身体一般。

[29] 苏颖智,《认识救恩(新修版)》,13。

[30] 陈若愚,《基督、圣灵与救赎:基督教要义导览》,72。

[31] 辛克莱·傅格森,《磐石之上——掌握救恩要义 稳健属灵生命》,119、138。“称义”——福音的荣耀就是神的宣布,即虽然人有罪,但现在人与祂自己的关系已恢复正常了;“接纳”——其所强调的乃上帝赐给我们一个新位份,父神宣告我们为祂的儿女。

[32] 李健安,《简明神学Q&A》,(马来西亚:福音文化中心,2006),189。

[33] 林前十五51~57“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即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即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34] 李健安,《简明神学Q&A》,190。

[35] 洪竟,《护教学——佛教的救赎观》,(学术研究论文2016),8。

[36] 寇尔森和皮尔丝,《世界观的故事》,348。

[37] 寇尔森和皮尔丝,《世界观的故事》,348-353。

[38] 寇尔森和皮尔丝,《世界观的故事》,354。

[39] 李孝本等编,《佛学入门》(台北:长春树书坊,1977),215。“戒法”是防非止恶,即来自身、口、意等不善业的意思;相反地却有着积极行善,而修积功德的意思。戒学又分为三个部门,名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义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由于这三聚净戒,就能够积聚清净的善法功德。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27从基督教的教义回应佛教世界观中的“救赎观”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