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124 约珥的悔改论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667℃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wei124 约珥的悔改论
撰稿:楷文

引言

         在艾伯图·费雷罗所编的书中,他提到了巴塞隆拿的帕西恩说的一段话,他说“教父把悔改比喻为医生用来切除坏死组织的手术;坏死的组织就是罪。约珥叫人悔改,就是容许教士为病人施行灵性上的手术,而病人就是罪人。”[1] 在旧约中最常用来表达“悔改”的希伯来用词是šûb,这词在旧约中出现超过1,050次,当中较常被译为“转”或“回转”。šûb一词所包含的悔改要素是“离恶,归善”;在神学上,最决定性的观念是回转归向神,或转离罪恶。[2]  D. A. HUBBARD说“悔改也称为回转/归向,或回转归向神(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与何西阿书三5;六1;十四1~2同样为šûb的意思,即回转归向神!”[3] 在《圣经透析》中提到了“这深切悔改的呼吁成为约珥书的转捩点”。[4] 所以,约珥书二12~17节呼吁百姓真悔改的经文在约珥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从约珥书二12~17节中悔改之外在与内在表征进行分析;并悔改之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与其产生的果效。透过这几方面研究有关先知约珥对“悔改”的教导。

一、悔改之外在表征

         悔改在旧约中有两种主要形式,即“宗教礼仪”(如公开的礼仪、禁食、各种忧伤表现、祷告礼仪,及各种悔罪的日子)和“先知性”的观念(如众民要“回转归向耶和华”)。后者强调与神之关系的改变。[5]从12~17节中可看出许多“宗教礼仪”的悔改形式,即——禁食、哭泣,和悲哀(12);撕裂衣服(13);禁食的日子与严肃会(15);自洁与聚集所有百姓(16);哭泣与求告(17)。赫伯特表明,悔改“会有外表的流露——禁食、哭泣、哀惋,但是这一定要代表真挚、破碎的心,愿意全然臣服于神的要求(如何西阿书四11中的‘心’)”。[6] 否则再多的礼仪也无法代表什么。

         在13节中,约珥提到“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中的“撕裂衣服”就属一种典型的外在形式。艾郎劳表示,“在中东的文化中,撕裂衣服是表达个人极深悲伤的方式”;他随后说到“但这行动常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只撕裂外面的衣服,而没有内在真正的感情”。[7] 先知约珥在15~16节中,要百姓在锡安吹角,其用意是要招聚众人来守礼仪,并以禁食和严肃会表明切实悔改的心迹。[8] 在此聚会中,众民要聚集起来,就连老者、孩童、吃奶的、新郎,与新娘都不可避免(16)。针对这两节的经文,克莱基表示,在此聚会中“籍着行洗濯之礼,百姓人人自洁;外表的清洁表明内心有清洁的愿望。”[9]

         从17节来看,是先知对祭司所发出的指令,要他们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求告耶和华神。Graham S. Ogden指出,“他们的哭泣是包含了蒙解救的呼召,或许耶和华神会在约里怜悯祂自己的百姓”。[10] 赫伯特也提到,“哭泣”一词令人想起以色列早期有一次举国哀哭(士二4)”,另外他还说到,这种“群体陈述用于全国性的灾难,诸如外敌来侵、饥荒、灾害临头之际”[11] 等情况。从这段经文中显示,相信全国性的认罪悔改也包括在此范围内。

         这段经文让我们得知诸多悔改之际所会产生的外在表征。但就如艾郎劳所说的一般,“这行动常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只撕裂外面的衣服,而没有内在真正的感情”。[12] 唐佑之也表示,“只有空洞的礼仪,后果是不堪的”(耶四4)。[13] 当汤玛士·华森在论到假悔改时,引用了奥古斯丁的一段话,说:“悔改给许多人带来咒诅”,意指虚假的悔改。随后他又提到“人可以立志发誓,却是不悔改”。[14] 其实这就如耶利米书三10节中所说的“假意归我”一般。

         虽然如此,本文毫无贬低或断定悔改的外在表征是不好、无用,或属负面、多余等的举动。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会讨论有关悔改之内在表征,从中我们便能够更加明白先知约珥的悔改论究竟是怎么样的「悔改论」。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二、悔改之内在表征

         悔改之内在表征,毋庸置疑的,是悔改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这段经文中(12~17),有一个重要的字眼分别出现在两节的经文中,即——“心”(12,13)。当圣经在提及悔改之余,内在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诗五十一6、17;箴二十三26;这样的教导在先知书中更是显而易见,如赛二十九13;耶四14、九25~26、十二2。此教导在新约中并无更改,“心”与“悔改”常是紧密相连的,如太三8;路三8;徒五31;提后二25等的经文都有此教导。[15]

         按先知的功能与使命而言,傅理曼认为先知的蒙召“是警告本国,并使她从罪与偶像膜拜中转回”,[16] 麦康维尔又提到“先知作为一个群体,成了呼吁以色列悔改的人”,他还提到先知“约珥呼吁百姓从心中发生悔改,一如其他先知责备敬拜有名无实一样”。[17]

         若按希伯来文——šûb来理解“归向神”(12)这一短语,其意思是明显的。就如唐佑之所说,即“重新面向神,这是一心一意的,或说是全心一意的,包括思想与意志,也是整个人格”[18] 的归向神。汤玛士·华森谈到真悔改的本质时,他强调“悔改是从上帝的灵而来的恩典,叫罪人内心谦卑、降服,并带来外在的改变”。[19] 由此可见,悔改并不能单局限于外在的表现,或是由外在的表现断定某人的悔改是真的,而是如艾郎劳所言般,即“圣经的虔敬经常是源自内心,而以外面的表现来表达内在的真实”。[20]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悔改必须是由心而发的一种心态,即心态上的转变,从前心态是向着罪的,如今则是回转归向神的。

         约珥在这里提到两种内在心理的状态——即“一心归向我(神)”(12c)和“撕裂心肠”(13a)。“心”是人的身体、感情、智力和道德活动的中心;它也是心思/思想交替的用来表达思想的系统,并有意识的深思结合认知的能力。因此,新约常把心思意念的状况直接联系到悔改归主的事上。[21] 相信只有这样的悔改/回转,才是真悔改/回转。因为由内心而发的悔改心志,就如赫伯特所言,“这样的回转不是装腔作势,或是空洞的礼仪行为”;他还解释了“撕裂心肠的意思是‘改变整个心态’。”[22]

         因此,先知约珥所强调的悔改是应当优先看重我们的内心,而非我们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因为“‘心’是做出道德与属灵决定的所在,应该优先面对处理。”[23]

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产生的果效

         若要了解二者(悔改之内、外在表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从新约中理解,即以弗所书四1所说的“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和雅各书二26中说的“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一般。其实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在是与以上所提及的两处经文一样,双方是无相互抵触的,而且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与不可分割的。“一心归向我(神)”(12)所看重的是内在心理的转变;而内在心理的转变理当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对于“禁食、哭泣、悲哀”,唐佑之表示这“是真正悔改的态度,这样才算‘一心归向神’”。[24] 换句话说,禁食、哭泣、悲哀是内心真实境况的外在表现。[25]

         虽然赫伯特说“内心的悔意远比外表的伤痛重要,因为外在的表现可能不是出于真心”,[26] 但我们必须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亦说明一个悔改的人不能只有内心的悔意,却毫无外在行为的表征;其人也不能够单有外在忧伤痛悔的表现,而毫无内心的悔意。这些都不能构成真悔改的因素。如安在德在论及何为不是真正的悔改时,他列出了三点:即“痛悔不是悔改”,因为人若只有痛悔,就只是为所犯的罪忧伤;“苦行不是悔改”,因为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补偿所犯之罪的行为;最后乃“改善不是悔改”,因为过美善的生活而放弃罪恶的生活,有时并不是悔改的产品,更不可误认为悔改。[27]

         从以上观点来看,我们似乎能够更加明确知道,先知约珥宣告的“悔改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悔改;悔改之内、外在的表征之间的关系也是无相互抵触的。当一个人认真的面对罪、并决定悔改的同时,他/她必须先由自己的“心”先开始,只有当自己的内心归向神时,才会产生出真正具有悔改果效与意义的行为。在悔改之时,若缺少了其中一项,其悔改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先知约珥在这段经文中所宣告之悔改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信息,如《圣经透析》中所说的,是一个转捩点。[28] 因为从上文来看,当中提到耶和华神对犹大的审判——两次的蝗灾;直到下文耶和华赐给肯悔改之人的应许与以色列/犹大最终的得胜。而处在中间位置的便是这段的经文(珥二12~17)。[29] 唐佑之表明,出现在12节中的“虽然如此”一短语应该放在“耶和华说”之前,即表明了情况虽然恶劣,审判固然临到,但在无望中仍有盼望。[30] 因此,这明显是一个转捩点,由审判到应许,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乃是一颗“归正的心”。陈大卫提到神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所以“人所要的是求祂的怜悯,而得怜悯唯一的条件是‘一心归向’”;随后又说到“一个基督徒禁食哭泣是内心为罪悲恸的外在具体表现,要有撕裂心肠的态度,将心撕破,那是一种积极对付旧我的态度”。[31] 赫伯特表明“回转就是让礼仪重新发挥作用,也籍着礼仪在大众公开的敬拜中重新发生作用。”[32] 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悔改才能够产生正面且有用的果效,其悔改也是具有意义与蒙神记念的,因为这样的悔改是神所喜悦的。相信这也是约珥书从审判转至应许的关键,即——一心归向耶和华!

结论

         从《主题汇析圣经》这本书中,编者以非常多的经文向我们表明“悔改不单是承认罪过”,悔改乃是“内心从罪回转归向神”的举动。[33] 一心归向神的悔改必然会带有行动,因为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可说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只有其中一个。

         从以上对先知约珥在约珥书二12~17节有关悔改的研究中,本文得出了一项结论,即——“悔改”(希伯来文šûb——转、回转、离恶,或归善)是整个心态的改变(内在表征——从前向着罪,如今转向神);这样的“悔改”必会带来行为上的改变(外在表征——禁食、哭泣、悲哀等),是内心真实境况的外在表现。这是先知约珥向百姓所发出的一项悔改的呼吁,也是神所喜悦的悔改。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考书目

比尔·阿诺德和布赖恩·拜尔。《圣经透析》。文子梁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13。

邓英善。《圣经分析排版本》。香港:圣经信息协会有限公司,2003。

艾伯图·费雷罗。《十二先知书》。林梓凤译。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

艾郎劳。《约珥书研经导读》。方桂生译。研经导读丛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5。

安在德。《你真心悔改了吗?》。台北:橄榄基金会归主出版社1997。

刘重明编。《经文汇编》。编校小组编辑。香港:香港圣经公会,2000。

陈大卫。《荒芜与拯救——约珥书浅释讲义》。香港:证道出版社,1985。

汤玛士·华森。《悔改真义》。蒋黄心湄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1。

麦康维尔。《旧约文学与神学:先知书》。纪荣神译。文学释经系列。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

克莱基。《十二先知书注释(上册)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戴哲民译。每日研经丛书。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上)》。李秀芳副编。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下)》。李秀芳副编。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注释丛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7。

黄锡木编。《主题汇析圣经》。中国:道声出版社,2006。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1。

David Allan Hubbard. JOEL and AMO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ter- Varsity Press, 1978.

Graham S. Ogden and Richard R. Deutsch. JOEL & MALACHI_A Promise of hope— a call to obedience.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注脚:

[1]艾伯图·费雷罗,《十二先知书》林梓凤译,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101。

[2]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下)》(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683。 

[3] David Allan Hubbard, JOEL and AMO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ter- Varsity Press, 1978), 57.

[4] 比尔·阿诺德和布赖恩·拜尔,《圣经透析》文子梁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13),339。

[5]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下)》,684。

[6]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1),62。

[7] 艾郎劳,《约珥书研经导读》方桂生译,研经导读丛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5),56。

[8]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注释丛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7),340。

[9] 克莱基,《十二先知书注释(上册)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戴哲民译,每日研经丛书,(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105。

[10] Graham S. Ogden and Richard R. Deutsch, JOEL & MALACHI_A Promise of hope— a call to obedience,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commenta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32.

[11]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65。

[12] 艾郎劳,《约珥书研经导读》,56。

[13]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338。

[14] 汤玛士·华森,《悔改真义》蒋黄心湄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1),18。

[15] 刘重明编,《经文汇编》编校小组编辑,(香港:香港圣经公会,2000),261,711。

[16] 傅理曼,《旧约先知书导论》梁洁琼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41。

[17] 麦康维尔,《旧约文学与神学:先知书》纪荣神译,文学释经系列,(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6、319。

[18]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337。

 [19] 汤玛士·华森,《悔改真义》,22。

[20] 艾郎劳,《约珥书研经导读》,56。

[21] 杨庆球编,《证主圣经神学词典(上)》李秀芳副编,(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277、282。

[22]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62。

[23]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62。

[24]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337。

[25] 艾郎劳,《约珥书研经导读》,56。

[26]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62。

[27] 安在德,《你真心悔改了吗?》(台北:橄榄基金会归主出版社1997),6-8。

[28] 比尔·阿诺德和布赖恩·拜尔,《圣经透析》,339。

[29] 邓英善,《圣经分析排版本》(香港:圣经信息协会有限公司,2003),974-977。

[30] 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337。

[31] 陈大卫,《荒芜与拯救——约珥书浅释讲义》(香港:证道出版社,1985),37。

[32] 赫伯特,《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珥书/阿摩司书》,29。

[33] 黄锡木编,《主题汇析圣经》(中国:道声出版社,2006),1049-1051。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124 约珥的悔改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