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之声网站最新公告信息

wei053 财富与人生

专题讨论 活水之声录音室 512℃ 0评论


www.livingwaterstudio.net

撰稿:微尘
wei053   财富与人生

财富与人生


引言

有关财富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华人教会。有人认为万物都是神所赐的,故可以尽量享受,甚至把赚取金钱看为人生唯一的目的,且美其名赚了钱可以奉献给神,故一生劳劳碌碌积攒财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另有人主张不能拥有财富,因为财富叫人分心,还振振有词地引用主耶稣说过的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6:24)似乎拥有财富、享受财福就一定会得罪神。似乎跟随主的人,外表应该寒酸些,才像个属灵人,才像个天天读经祷告的人,否则就是贪爱世界。在这群反对者的观念中,似乎忽略了耶稣所说的“事奉”二字并不等同“拥有”或“享受”;同时在圣经中敬畏神又拥有大财者大有人在,例如亚伯拉罕、约伯等。另一方面,没有中心跟随主的人当中也有许多不是家财万贯,诸如以扫卖了长子的名份只为了一碗红豆汤,犹大卖主只为了三十块钱。

究竟财富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要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它?在传道书中有不少的讨论。一下只浅释传5:18-6:6这段经文来思考。

一、享用财富(传5:18 – 20)

传道者反对生命无财富即使虚空的看法,他认为,有财富而不能享受才是徒然的。他觉得,财富本身并不具有美善或满足的意义,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唯有达成目的后才会带给人们满足。[1]

上文从五章八节开始谈到穷人受欺压并财富的三个缺点:它不能满足贪婪者(10);它招徕一群食客(11);它扰乱一个人的安宁(12)。从13 – 17节继而讲到曾拥有财富又失去的人。传道者表明,把追求物质当作人生最主要抱负的,终必挫败。他认为,财富不能叫人心满足。人心是无底坑,有了总是还要再多些,鲜少有人会说:“够了,我不再需要了。”追求财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但财富本身不能带来安全感。如果一个人拼命赚钱,为的是要满足权利的欲望,但有了钱并不能打消这欲望。许多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基本需要早已足够,但还是希望得到更多。徒劳、虚空是他们的一生。他们本来可以好好享受,但是因为他们每得到一样,就想下一样还要得什么,结果他们的生活就像被乌云所笼罩。本来应该为眼前所享的福感恩,却因害怕明天会失去而蒙上阴影。…… [2]从传5:18 – 20节就谈论解决之道。

传5:18说:“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分。”本节之“所见”,带来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传道者指出,还有另一种生活,同样看得见,真实,明显的。这种生活享受劳碌,不是闲逸;这是短暂的一生中神所赐给人的。伊顿对“吃喝”有不错的解释:“吃喝”含有友伴,喜乐和满足的意味,也包括宗教的庆祝(申14:26);象征满足和快乐的生活,列王纪上4:20中,这一次扼要说明了在所罗门统治下的平安满足。这是智慧人所得的分。[3]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传道者认为,人应该享用自己的财富,不要设法积存。在第18节提醒,人所有的一切,乃是出于神所赐,并且供应人使用的,他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不应轻视拒绝,应该享受它。[4]按高路易的看法,人是可以有物质享受的,在传2:24,3:22已经提过。传道者明白他在今生所喜悦的事,事实上是美好的,应该在有生之年好好享受生命。[5]同时,财富不是人生终极意义,因为他既不能帮助人了解上帝对人一生的命运,更无法改变上帝的计划。上帝赏赐人类有财富享用,并不为了改变或说明人生的命运,而是叫人每一天过得更美好。当人使用财富,将它当成是上帝的赏赐时,容易叫人忘记生命的短暂与重担。[6]有一点很重要的,桑安柱提出来,“享用”说明了要作钱财之主,不是作钱财之奴。[7]

传5:19继而提到“神赐人赀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去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由于第8 – 17 节没有提到“神”这个字,就世俗的观点来说,财富可能会导致愁苦。但并非一切财富都该受咒诅,若财富可与享受它的能力结合起来,就另当别论了。世俗的人可能认为这两样必然是可行的,然而传道者却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回事。这种生命的秘诀是神的旨意,全看神是否赐予财富以及享用它的能力。对人而言,要过这种生活,就要接受神所赐与的生活方式,并明瞭一切财富本质上都是由神而来。从经文看来,人必须控制自己对钱财的态度,而不是受自己对钱财态度的控制,就如腓利比书4:12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8]人生幸福美满的事,就是人在上帝所赐短暂的日子里吃喝,享用作工所得的财富。这是上帝给世人所应得的分,一个人能享受上帝所赐的生命中丰盛的物质,又能快乐地生活,乃是上帝的恩典,[9]生命是神自己赐予人享用的。[10]

传5:20进一步说明“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神应他的心使他喜乐。”RSV翻译成“神使他的心充满喜乐”。生命中的喜乐不多,但仍然有值得寻求的,因神容许人专注于喜乐之上,忘掉生命的艰苦,日子便过得愉快得多了。[11]另外,伊顿则认为,世俗的人可能一辈子劳苦乏味,但以神为中心的人却不是如此。这里的思想并不是指生命太平静,没有发生什么值得纪念的事,乃是因为一生之中充满欢愉,几乎忘却了生命的虚空。但虚空并没有全被忘记,因为“多”字(RSV在7:16翻译为“过多”)是表示生命的短暂仍存记在心,然而却不至于夜间无法成眠(传2:23“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希伯来文“应他的心”(英文翻译为Keeps him occupied with)与“事”一字有关,这字在整卷传道书中不断出现。有一事令人痛苦沮丧(传1:13;4:8),也就是说人必须活在一个虚空的世界,尽是纠缠、裂隙(传1:15)。传道者重提他的解决之道,即神所赐信息和喜乐的生命才是最要紧的事。[12]李炽昌认为“应”原文有两个解释,一解作“回应”或“答复”,或解作“充满”或“繁忙”。“人的分”即人所当得的东西,或赏赐,或报酬。[13]神应许人拥有物质财富,是希望人会善用,不是将钱财储藏起来或胡乱使用,以致害人害己。人专注于神吩咐的工作,日子就会过得轻省,内心也充满喜乐。高路易的结论是:人生无疑是有缺陷的,但只要活得合乎中道,好好享用今生的一切,就会感到喜乐满足。[14]

J. Coert Rylaarsdam 评论说:
传道者不是旧约的作者主张,人的生活还有责任、  律法之责任。全人类所有的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因为他们并无法探究到人类终极的生命意义。在这样的讲法上,传道者的讲法很想使徒保罗的神学,只不过没有像保罗把它发展得有系统、明确,也没有像保罗确认那人生的终极在于上帝的爱与全能。因此,当传道者把一切的价值相对化后,人得到的只是没有目的、没有献身的方向了。[15]

桑安柱则解释得很浅白,但也非常实际,他认为,一个人善用钱财,心安理得,就会满有喜乐。[16]

小结:

生命中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死亡,但金钱买不到长寿,不能延长神给人的生命。传道者提醒我们,今生是暂时的,所有的都会离我们而去。神将永恒放在人的心里。今生的钱财无法带进永恒,但品格和事奉神的成果可以带去,我们应该用今日所有的财富、时间和机会,为永恒作准备。我们积财于天,是神所喜悦的,必得神的称赞。另一方面,世界上真正最贫穷的,是那些除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人。既然金钱不是社会保障、安全感和满足人生的答案,只有耶和华才是答案。神的恩赐,在于享用,不是占有,守财奴和工作狂只求拥有,不懂享用。神使人真正享福,将喜乐赐下,叫人充满喜乐而忘记时间的飞逝,不多思念日子,既然知道一切从神而来,就该懂得敬畏神,若视神和他的事为次要,就不能得着神所赐的福气。[17]人生各种际遇在神的计划中,交织成有意义的图案,“永生”就是“认识神”(约17:3)[18]

二、有财难享(传6:1 – 6)

本段描述刻画出钱财的有限,财富本身并不保证人能享受,人可能富裕但死时毫无满足,无人哀悼。[19]本段引入一个典型的例证,说到有一个人,神赐他财富和尊荣,却不允许他享受,虽然没有提到这人意欲享用他的资源,但是不论财富是因贪婪而得,或是没有机会来享用,结局都是虚空。故传道者指出,财富本身并不具有美善或满足的意义,它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唯有达成目的之后,才会带给人们满足。[20]

若将6:2与5:19比较就能明白,能享用神的福份是一项额外的福气,这是神的恩赐,而不是应有或必得的权利。神把忘了这真理的人称为无知的人。(路12:20)[21]

传6:1 – 2 传道者观察到“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就是人蒙神赐他赀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而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传道者说“日光之下”,显示这是从人的角度,在有限的眼光中所看到的情况。第1节下半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它与8:6雷同,因此Mofftt所译“重压在人身上”较“在人间常见”(AV)为佳。GBN所译“严重的不公义”强解了希伯来文。前面谈过蒙神祝福的人(5章)得到满足。其苦境是概括性所描述的,没有交代他无法享受的原因,只知道人间的一切他无所不有,但没有机会享用。“尊荣”指其名声与财富齐头并行。“吃”在此是指“享受”(参赛3:10),他的财富不能使他个人得着什么:“外人可能来吃”,甚至无法感受到至少自己能将财富传给儿子,以实现父志。[22]惠甘等人认为,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有赀财却不能享用,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死亡,二是由于永不能满足的贪恋。[23]这两节经文论及拥有财富和能享受物质的丰富是两回事,只有神能叫人在财富上得到真正的享受。张慕暟认为,在所罗门的个案里,有两方面叫人感到空虚的,第一是有钱而不懂得享用,第二是没有下一代,一切拥有的终于要由外人来享用。无论相信神与否,人都要认识一个事实:一切物质的丰富都属于神。所有赀财都属于神,但人不能享用,张的立场指出其中的原因包括:有的人只乐于拥有,不在于享用,有的因享用多了而生厌,有的则没有健康的去享用,也有些人是过于忙碌,没时间享用,当然也有人是因为财富被盗贼侵吞了,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离弃了神。这里说到神主宰人的生命,也是神在人身上所作的工,故享受的本能也是神所赐的。[24]

总的来说,财富并不能保证安全。在5:13-17讨论到失去财产的可能性,在这里却强调即使一个人没有失去财产,却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失去所有一切的享受。所以即使拥有财富也是虚空,当上帝取去他享受的机会,他就与那没有分文的穷人一样了。[25]

传6:3是另一个例子:“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传道者使用旧约常认为上帝的赐福之表现即多子多岁数,来说明人生的虚空。[26]本来生养众多又多长寿是福气,但这例子中却是不能享福乐,甚至不得埋葬,如此,就连流产的胎儿也比他好。约伯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富有,儿女众多,后来患上不治之症,眼看没有痊愈的机会,就抱怨为何不出母胎而死。[27]希伯来文“多”(rab)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这人名气之大如同寿命之长。纵然有家庭,长寿与盛名,生命仍可能一败涂地终其一生毫无满足,最后无人哀悼而死,“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是指整个人的内在“生命”在此处指他感情、喜好、享受、以及满足能力。死后不得埋葬是表示备受轻视且无人哀悼的结局。[28]根据犹太人的说法,人死后若无人为他悲伤难过,这在古代是一大羞辱(王上13:22,赛14:18-20)传道者以为这样的人还比不上死于母胎的胎儿。[29]简单来说,传道者觉得,有生命而不能享受,倒不如不曾生在世上。路加福音12:15主耶稣清楚的说:“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长寿本身毫无价值,它也不能弥补喜乐的缺乏,唯有生命的品质使人活得有价值。[30]

传6:4-5是传道者的解释:“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夭折的胎儿是虚虚而来,暗暗而去,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按照犹太的传统习惯,他们甚至不会给这些胎儿起名,好让人尽快忘记不愉快的事。这样作是因为夭折的胎儿根本未曾有在世上生活的机会,也未尝过人生的喜怒哀乐。传道者用很快被人忘记的胎儿,跟儿女众多又长寿却享受不到福乐的人作比较,意思非常明显。[31]按伊顿的看法,“来”是指不幸的出生(参1:4),“虚虚”(英文:into vanity)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成“毫无目的”更好。“暗暗”(英文:darkness)是死者的所在之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对比(参诗58:8)。此处并没有痛苦的意思。“名字”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第5节将第4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他胎没有经验过生老病死(未曾见过天日),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安息,无须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32]

传道者最后指出:“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即使人子孙满堂,并且活到千年再活千年,比旧约所讲到任何一个关于人的岁数之数日还要多更多,一个人如果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像这样可怜的人生,竟然连享受财富子孙与岁数等,都变成他一生的“埋葬”!在古代以色列的传统里“埋葬”指着人的名字或作将永远不朽:即一个人将回到列祖的地方,在那里永远享受财富与安息。但能否真的如此,传道者认为只有上帝才能让它实现,而不是靠着世间的财富。所以,财富若没能被享受到,也是虚空。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上帝是否让这事发生,永远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能安息。为此,人在世间永远不会满足。如此,新约希伯来书的神学提到,只有信才是我们安息的源头(来4:3)。因此,传道书也和新约一样,议论到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观。[33]“都归一个地方去”指的是人终有一死,而不是指死后的事。[34]人不能强于兽,彼此终归一处(三19:20);既然富人一生未必得着福乐,那么富人死后也不比夭折的婴儿强。现代本以“他们两者”翻译“众人”,思高本是“他们二人”、吕振中译本在“众人岂不……”一句前加上“有什么用处”,使意义更清楚:“即使那人活了千年,再活千年,却没有经验过享乐,有什么用处?众人不是都归于一个地方去吗?”[35]

结论

如果用旧约或新约的全部真理来解释传道者的世界观有欠妥当。对于今日信徒来说,来生的盼望是存在的。这盼望也可在旧约中找到。但对于传道者来说,他是从今世的角度来看一些实在的问题,而不是去想来世的福分。传道者想到人人都会经历死亡,与世隔绝。他提到这个世界不能作为终极的居所。从今世的角度而言,不快乐的富人或夭折的婴儿都难逃一死,故在今世无法找到终极的意义。但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有在苦思这些难题之后,才会想到另有一个世界,明白到有一位看顾这世界的神。[36]

究竟可以拥有财富吗?按以上研究,答案非常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传9:7-10“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所得的分。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作……”以及传12:14“因为人所作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重点不在于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在神面前而活。有钱的要善用神的恩赐,荣神益人;无钱的也当安守本分,随遇而安,作个知足常乐的人。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书目

卜洛克。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赖建国,陈与兰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 。

伊顿。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传道书。蔡金玲,幸贞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7。

李炽昌周联华。中文圣经注释第十七卷传道书。雅歌。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0。

桑安柱。一位王的忏悔——传道书的研究。甘霖出版社。

高路易。传道书研经导读。张钜垣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6。

张慕暟,传道书。香港:建道神学院出版,2002。

惠甘、盖米迪、葉基利、夏拿德、柳罗拔、胡斯特、艾基新。威克里夫圣经注释卷三以斯拉记至以赛亚书。任敏儿,古乐人,李木义,李振汉,陈惠荣释。香港: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盖华德。享受生命:传道书注释。詹维明释。福音阅览室出版,1984。

赫戴维。超越虚空 — 传道书中盼望的信息 。别是巴学舍同工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2 。

鲍会园编辑。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美国:更新传道会,1996。

J.Coert Rylaarsdam 。箴言。传道书。雅歌 ,林鸿祐译。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

注脚:

[1] 卜洛克,旧约诗歌智慧导论,赖建国,陈兴兰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页191

[2] 赫戴维,超越虚空 — 传道书中盼望的信息 , 别是巴学舍同工译(美国:活泉出版社),页60

[3] 伊顿,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传道书 ,蔡金玲,幸贞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7),页115

[4] 赫戴维 , 页63

[5] 高路易,传道书研经导读,张钜垣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6),页66

[6] J. Coert Rylaarsdam 箴言。传道书。雅歌 ,林鸿祐译(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页218

[7] 桑安柱,一位王的忏悔 — 传道书的研究(甘霖出版社),页31

[8] 伊顿,页115

[9] 李炽昌周联华,中文圣经注释第十七卷传道书。雅歌(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0)页84

[10] 高路易,页66

[11] 惠甘、盖米迪、葉基利、夏拿德、柳罗拔、胡斯特、艾基新,威克里夫圣经注释卷三以斯拉记至以赛亚书,任敏儿,古乐人,李木义,李振汉,陈惠荣释(香港: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页343

[12] 伊顿,页116

[13]李炽昌周联华,页84

[14] 高路易,页66

[15] J. Coert Rylaarsdam,页218-219

[16] 桑安柱,页32

[17] 张慕暟,传道书。(香港:建道神学院出版,2002),页84-85

[18] 盖华德,享受生命:传道书注释,詹维明释(福音阅览室出版,1984),页60

[19] 伊顿,页116

[20] 卜洛克,页191

[21] 鲍会园编辑,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美国:更新传道会,1996),页1235

[22] 伊顿,页116

[23]惠甘、盖米迪、葉基利、夏拿德、柳罗拔、胡斯特、艾基新,页343

[24] 张慕暟,页91-92

[25] J. Coert Rylaarsdam,页219

[26] 同上,页219

[27] 高路易,页67

[28] 伊顿,页117

[29] 张慕暟,页93

[30] 卜洛克,页192

[31] 高路易,页67

[32] 伊顿,页117-118

[33] J. Coert Rylaarsdam,页219-220

[34] 鲍会园,页1235

[35] 李炽昌周联华,页85-86

[36] 高路易,页68
©©您正在浏览的内容出自活水之声录音室www.livingwaterstudio.net神祝福您!©©

转载请注明:活水之声 » wei053 财富与人生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